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期   作者:王琳
[导读] 目的:探析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析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计86例,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将所有的患儿根据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3例)、观察组(n=43例),两组患儿接受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是常规康复护理、常规康复护理+引导式教育。使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对患儿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尤其是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状况、康复护理效果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患儿的临床状况分析得知,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引导式教育模式的观察组和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康复护理效果,观察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儿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比较,观察组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使用引导式教育理念进行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还能够提高康复效果,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引导式教育理念;应用效果
引言:为了对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儿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分组对照的方式,探析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计86例,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将所有的患儿根据1:1的比例分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3例)、观察组(n=4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各占一部分,其比例为(23例:20例),患儿的年龄阶段处于2岁-7岁之间,中位年龄为(3.23±1.0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各占一部分,其比例为(24例:19例),患儿的年龄阶段处于2岁-8岁之间,中位年龄为(3.68±1.15)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资料相比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的护理工作中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相关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水疗或按摩,并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和运动指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展开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选取专业水平高且综合素质过硬的医护人员组建引导式教育小组,小组成员收集患儿的详细资料,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可续的引导式教育方案,在实际护理的过程中,对患儿日常行为进行针对性引导,比如洗漱引导、穿戴引导、上卫生间引导等,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全天候的行为引导[1]。其次,组织教学课堂,并请优秀的特教老师带教,要保证开课内容的全面性,既要有认知课程、还要有音乐课程和手部课程,以此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同时对患儿的应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2]。期间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根据患儿状况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全面发挥教育方案的引导作用,实施寓教于乐的方法,且保证教育引导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保证儿童主观能动性和各方面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
1.3观察指标
        使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对患儿的临床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尤其是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状况、康复护理效果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其中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进行评价。另外康复护理效果使用显效、有效、无效来表示。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较多,为了更好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该资料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该资料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使用X2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康复效果比较
        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引导式教育模式的观察组和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康复护理效果,观察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两组患儿康复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儿护理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出院后GMFM评分分别为(84.34±7.21)分、(70.33±5.68)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医学中,脑瘫较为常见。该病发生后患者的姿势发育和中枢性运动将会出现异常情况,同时活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活动功能障碍的反应,以上也是脑瘫的临床症状。脑瘫在儿童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而且引起脑瘫的原因与胎儿或婴幼儿的脑部受损有着较大的联系,除了以上症状外,患儿还可能合并发生认知障碍、感觉障碍以及知觉障碍,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发育,还会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除了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加强护理工作的实施,这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以往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常使用常规护方法,比如对患儿展开水疗、按摩以及相关训练,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该护理方式对于患儿的躯体功能改善较为重视,却忽视了心理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患儿略显被动,这种情况下,患儿的配合度普遍不高[3]。就引导式教育理论而言,其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该理论不仅包含了治疗方法,还涵盖了教育方面的内容,在世界应用中能够根据患儿的生活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对患儿社交、语言、运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小燕,张宗红,李文英. 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07):109-111.
[2]陈玉芬,李蔷,罗娟子. 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7,13(02):70-73.
[3]荀静平,林卓婷,李玉秀,谢洁珊. 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性瘫痪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8):187+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