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降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后遗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经头颅B超诊断为脑白质损伤,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干预组除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外,还接受按摩、主动训练,对运动异常者行康复训练,常规组只接受育儿指导,3-6个月时行康复评价。结果 两组男女比例、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Apgar评分、脑白质损伤分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个月时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6个月时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一旦确诊应及早开始治疗,采用联合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脑瘫、智能发育迟滞等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问题也成为热点问题。早产儿在围生期发生的脑损伤可造成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其中包括永久性伤残,即脑性瘫痪。近5年来国内在研究脑白质损伤方面从发病机理、病因探讨较多,临床治疗方面相对较少,主要是治疗方法单一,观察时间仅6~12月,对患儿脑瘫发病率影响方面的分析资料较少。我们采用早期康复干预措施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进行早期干预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40例,经头颅B超诊断为脑白质损伤,并排外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先天性脑白质发育不良等病例。在充分告知各种治疗利弊后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各20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出生窒息程度、呼吸机治疗参数及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
1、2研究方法
早期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神经节苷脂(5%葡萄糖注射液3O m1+神经节苷脂20 mg静脉滴注,1次/日,每月1个疗程(每个疗程7天-14天)。并行按摩、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治疗(10-14次/月)。包括①听、视、触觉刺激。②肌张力改变、出现异常运动模式或异常反射的患儿,可采用Bobath法进行物理康复治疗,抑制患儿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每天1~2次,30min/次。③向婴儿父母发放婴儿抚触、功能体操DVD光盘、指导手册以及训练工具等,要求家长从大运动、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等方面配合干预训练。出院后以家庭为基础定期随访,每月1次,两组患儿均在校正胎龄4O周时行新生儿行为测定,出生后3个月查头颅B超及头颅MRI。3-6个月时行康复评价,评价1次/月。
根据校正年龄,分别得出运动发育指数(PDI)和智力发育指数(MDI)。比较两组患儿肌张力、异常姿势、原始反射残存情况、Vojta 7项姿势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两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月龄运动、智力发育指数比较(n=20)
3、讨论
脑白质是脑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信息的传递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究显示,早产儿发生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异常率高达63.64% ,其中脑瘫、智能发育落后者占36.37%,尤其是发生广泛性脑白质损伤的病例,无一幸免地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1】。
早期综合干预以期在治疗(干预)时间的选择方面错过减轻脑白质组织的坏死、星形胶质化、细胞凋亡以及囊腔形成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时间窗”等因素。生后6个月以内给予充分的康复治疗可使脑组织内原有的软化灶消失,病理反射转为阴性,肌张力恢复正常,脑瘫便不再出现【2】。
4、参考文献
[1]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等.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预后与病因探讨[J].中华围产杂志,2003,6(6):325-328.
[2]卢庆春主编.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