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期   作者:黄耀光,林辉斌,姚观金,朱仁川
[导读] 目的:分析肺部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肺部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将其分为参照组(30例,肺部有感染)和研究组(30例,肺部无感染)。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有效率。结果:参照组肺功能指标数据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最终总治疗有效率为80%(24/30)明显高于参照组2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的临床治疗中,肺部感染会大大降低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关键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无创通气;肺部感染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人体肺部发生阻塞性,限制患者自主呼吸,COPD患者在中晚期均会因呼吸道感染火起到分泌物梗阻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的呼吸衰竭时,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最关键环节之一,使用机械通气法辅助保持患者呼吸,避免患者心血管、脑组织等因缺氧发生病变[2]。在以往的治疗中,一般以接解除患者支气管痉挛、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不足、呼吸兴奋剂等治疗方式为主,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患者需插气管进行通气治疗,病情易反复,需进行多次的有创通气治疗,不仅会使患者有一定的经济压力,还会造成患者对呼吸机产生依赖。近年来,无创通气治疗以并发症少,无创伤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有明显改善作用,成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手段,但部分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后仍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发现患者无创通气治疗效果与患者肺部感染程度有一定关联。本文就肺部感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效果的影响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是否有肺部感染分为参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67.81±10.96岁)和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68.23±11.2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与常规的内科治疗,如抗感染、保持患者酸碱平衡、平喘化痰等。对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通气,机械调整为S/T,12次/min,根据患者呼吸和血气分析情况调整呼吸气压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收集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FEV/FVC、FVC、 FEV)将肺感染患者分为参照组,无肺感染患者分为研究组,对比肺部感染对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的影响,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有效率。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无任何不良反应;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较小;无效:临床症状并未改善或加重,不良反应较强。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患者。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和“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前体征指数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参照组患者肺感染症状明显,肺功能指标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参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无创通气最终治疗有效率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好转,但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为80%(24/30)明显高于参照组2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参照组和研究组的无创通气总治疗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破坏性肺部炎反应性疾病之一[3]。老年人免疫力低,抵抗力差,极易因空气污染等外在因素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老年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为小气道和肺实质性受损后,吸入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引起的异常炎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气道疾病,除可引发肺部疾病外,还可能会引起患者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等多种并发症[5]。传统的治疗手段中,慢阻肺治疗药物并无修复肺功能受损的药效,患者只能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保留低流量吸氧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者还需切开气管采用插管式机械通气,但切口创伤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患者还将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和并发症风险。无创通气治疗是将氧气面罩与患者抠鼻覆盖相连,在气道口和肺泡两者间构造压力差,借用压力差产生肺泡自主通气的动力,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6]。在临床治疗上,对于急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会先行气管插管等有创口机械通气手段治疗,然后根据患者后续病情发展考虑实施有创-无创治疗,无创通气治疗是近年来新型机械通气方法,较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无需切气管的优点,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减少患者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时采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治疗效果高低与患者是否有肺感染并发症有重要关系,肺部感染患者吸收药性较低,最终治疗效果无保障,将大大减低患者的最终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时,将患者的肺部评分感染程度指标,可用作于预测无创通气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尽快转为有创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孙雪芬.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医学综述, 2015, 21(2):369-371.
[2]莫颖, 黄林君, 冯肖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治疗的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 16(6):27-30.
[3]陈丹华, 张敏, 林士军. 家庭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急性加重间期的影响[J]. 国际呼吸杂志, 2018, 38(16):1210-1215.
[4]贺晓萍, 甘雅培, 殷爱顺,等.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J]. 吉林医学, 2016, 37(6):1508-1510.
[5]池洪伟, 刘恩民, 池恒.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2):156-157.
[6]姜海霞, 邹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J]. 健康之路, 2016, 14(6):226-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