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将利伐沙班应用于急性肺栓塞抗凝治疗中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0例。组间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止痛、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华法林抗凝治疗,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效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70%)差异显著P<0.05,;②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总发生率(5%)明显低于参照组(25%),差异显著P<0.05;③临床指标变化:组间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性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利伐沙班;急性肺栓塞;抗凝治疗;治疗效果;安全性
临床常见肺血管疾病其中包括肺栓塞,该疾病主要形成原因在于肺循环内进入各类栓子,致使肺动脉造成阻塞,形成肺循环障碍。该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晕厥、血氧下降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1-2],其中,急性肺栓塞具有较高死亡率,此病目前为临床心血管疾病三大致死原因之一,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急性小面积栓塞患者而言,抗凝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抗凝药物种类繁多,临床主要以华法林为主,而通过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利伐沙班治疗效果更为显著[3],本研究针对将利伐沙班应用于急性肺栓塞抗凝治疗中效果与安全性展开探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纳入本院接收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0例作为此次研究代表,患者纳入时间为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入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患者2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9岁,中位年龄(61.23±0.75)岁,发病至入院最长时间8小时,最短时间1小时,平均(3.04±0.26)小时;参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38岁,中位年龄(61.19±0.64)岁,发病至入院最长时间7小时,最短时间1小时,平均(3.05±0.28)小时。对比组间患者各项基线信息(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对比,差异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比较价值。所有患者经造影或肺动脉CT检查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严重精神功能障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药物存在禁忌症患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组间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关对症治疗,其中包括:吸氧、止痛、抗感染等,告知患者保证绝对卧床休养。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方式为:利用皮下注射方式,给予患者5000IU低分子肝素钙,每12小时注射一次,注射4次后,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片,每天1次,每次3mg,依照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适当调整药量,患者口服药物7天后,停止皮下注射治疗,但口服药物治疗继续。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利伐沙班治疗,治疗方式为:利用皮下注射方式,给予患者5000IU低分子肝素钙,每12小时注射一次,注射4次后,给予患者口服利伐沙班,每天1次,每次10mg,患者口服药物7天后,停止皮下注射治疗,但口服药物治疗继续。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血流动力水平及血气分析恢复正常,造影或肺部CT显示栓塞征象消失视为显效;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流动力水平及血气分析基本正常,造影或肺部CT显示栓塞征象明显缓解视为有效;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等临床症状、血流动力水平及血气分析与栓塞征象无改善迹象甚至出现恶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4];②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牙龈出血、粪便潜血阳性等;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临床指标包括:呼吸、心率、PaO2、PaCO2等。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在本研究中所得相关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采用t检验,差异呈P<0.05,说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研究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5%,参照组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得知,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比治疗效果
.png)
2.3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呼吸、心率、PaO2、PaCO2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png)
3讨论
急性肺栓塞在临床中属常见性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死亡率可达 0.5%~2.0%,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5]。患者患病因素较多,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慢性肺心病及血栓性静脉炎均为其致病原因。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有效提升了急性肺栓塞诊断准确率,在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实施相应治疗。
当前临床中,对急性肺栓塞治疗主要分为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及保守治疗,其中,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而保守治疗又分为溶栓治疗与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存在诸多禁忌症,对于患者具有一定局限性,而抗凝治疗为目前临床中主要保守治疗方式。抗凝治疗的有效实施可对血栓形成具有较大抑制作用,并快速溶解已形成的血栓,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其预后[6-7]。华法林是一种香豆素类抗凝剂,可对维生素 K 参与的凝血因子Ⅱ等在肝脏内的合成发挥抑制作用,是患者复发率得以降低,但该药物起效慢,且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整体治疗效果[8]。利伐沙班是新型抗凝药物的一种,可通过不同途径将X因子转变为Xa因子,进而产生抗凝效果,同时,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根据患者年龄、肾功能、体质等进行药物药量调节,用药简单方便,且药效迅速,半衰期较短,患者更易接受,并且该药与药物以及食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可明显降低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且治疗后各项功能水平与参照组无异,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利伐沙班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申志福.利伐沙班在急性肺栓塞抗凝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32):47-48.
[2]叶勤勤.急性肺栓塞抗凝治疗中应用利伐沙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医药前沿,2019,9(14):41-42.
[3]吴丹梅,翁顺珠,叶君, 等.利伐沙班致急性肺栓塞患者脑出血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9,28(2):139-140
[4].王永胜,马雏凤.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0):129-130.
[5]黄慧,黄晓东,林常青.利伐沙班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0):88-90.
[6]忽新刚,王留义,陈献亮.利伐沙班治疗脑卒中后急性肺栓塞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5):32-35.
[7]卢蓉,刘娟,席聪.利伐沙班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9):101-103,104.
[8]党永康,姜学超,杨柳, 等.利伐沙班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8,33(10):85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