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对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作用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期   作者: 樊亚丽
[导读]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给予止血抗炎、吸氧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常规治疗,7d为一疗程。观察组常规治疗下使用静脉注射泮托拉唑注射液,对照组常规治疗下静脉注射雷尼替丁注射液,护理人员需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7.5%(P<0.05);观察组用药后第2、4、6d胃液pH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泮托拉唑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防治,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同时也能及时止血,缓解出血症状,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泮托拉唑;急危重症;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
        消化道出血是急危重症患者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性溃疡,它是一种全身性应激反应。因此,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消化道出血防治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7年4月~2018年4月,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27~76岁,平均(58.7±10.3)岁。疾病类型:重症肺炎患者1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12例;脑肿瘤术后合并脑出血患者8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29~76岁,平均(60.5±10.7)岁。疾病类型:重症肺炎患者13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10例;脑肿瘤术后合并脑出血患者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类型、年龄及性别)等均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入院前无先天性疾病或无类似疾病的发病史;②治疗药物无过敏者;③签署治疗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近期使用其它药物治疗者;②具有血凝障碍疾病者;③严重肝肾疾病者。
        2、方法。常规给予止血消炎,吸氧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等治疗,两组治疗方案无差异。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国药准字:H10970099雷尼替丁,将注射用雷尼替丁,成人常用量,一次0.5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入30min,每日2次,持续治疗7d。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国药准字:H20010701注射用泮托拉唑,成人用量为一次4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缓慢滴注30min,每日2次,疗程连续用药7d。
        3、观察指标。对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及治疗2、4、6d后pH值的变化情况均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分析。
        同时,患者在入院后要密切监测患者脉搏、意识及血压和呼吸、血样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看患者是否有呕血或便血的情况,胃肠引流液颜色及数量也要进行观察。每周应测量血常规和尿常规,在患者用药的第2、4、6d测定患者的胃液pH值,询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对所有的观察指标均进行记录。
        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7d后,大便隐血试验显示阴性,肠鸣音恢复正常,血压脉搏保持稳定;有效:治疗7d后,总出血量≤70ml,出现少量呕血及便血;无效:治疗7d后,总出血量>70ml,依然有严重呕血、便血症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指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显效率为62.5%。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两组死亡率。本文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9例因抢救无效死亡,其中泮托拉唑组3例,雷尼替丁组6例。在死亡患者中,合并明显消化道出血4例,均为雷尼替丁组。泮托拉唑组死亡患者均无发生消化道出血,提示早期应用泮托拉唑可显著降低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
        3、两组胃液pH值。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服用后的第2、4、6d的胃p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pH值情况
 
        4、两组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
        三、讨论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症候群,可由多种疾病所致,主要由应激性溃疡引起。据报道,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约为19.3%~28.3%,严重创伤和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均在80%以上。有其他学者指出,急危重症患者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细胞进入低灌、缺血及缺氧状态,死亡率超过50%。因此,有效防治急危重症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泮托拉唑是一种新型的胃壁细胞质子泵抑制剂,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胃壁细胞膜上的质子泵(H+-K+-ATP酶),对酶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断胃酸分泌的终末环节,对胃酸分泌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据报道,健康志愿者每天静脉滴注泮托拉唑80mg后,胃内pH平均值可上升到6.0以上,24h胃内pH>3的总时间可达83%,远高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理想的胃内pH值,即24h胃内pH值大于3的总时间百分比为75%~83%。近年来,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显效率为96%,有效率为100%。本研究也证实,早期应用泮托拉唑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使绝大多数急危重症患者能安全渡过消化道出血关。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若胃腔内pH值维持在3.5以上,可能不会形成应激性溃疡。表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发展与胃液pH值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有效控制胃液pH值是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关键。为探讨急危重症患者使用泮托拉唑后胃液pH值的变化,本研究同时测定了两组患者用药期间胃液pH值。结果表明,使用泮托拉唑组胃液pH值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这一结果表明,泮托拉唑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能显著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胃液pH值,使胃液pH值上升到安全水平,从而降低应激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以此提高抢救成功率。
        通过本研究可看出,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尽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能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使胃液pH值达到安全水平,从而防止发生消化道出血加重病情,增加救治难度。同时,也为急危重症及其原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机,这对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是急危重症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此类患者在出现消化道出血后因抢救不及时常导致生命健康危险。而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应激性溃疡所致,就临床治疗而言,预防应激性溃疡已成为防治消化道出血的当务之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急危重症患者中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高达60%。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是全身应激反应的局部表现,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预防消化道出血,泮托拉唑在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4(04):163-164.
[2]卓安山.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6,26(08):629-630.
[3]褚明永.泮托拉唑防治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6,7(11):1172-1173.
[4]陈民立.泮托拉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6):90-92.
[5]袁荣辉.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6,29(34):90-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