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2期   作者:祝辉
[导读]

祝辉     四川省蓬安县平头乡中心小学校  四川  南充  637861)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基于“生本”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创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建构数学认知。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能力,统筹课堂环节,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下完成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多元途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5-020-01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合作交流,并在讨论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应用,也得到了师生的肯定和喜爱。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有着肤浅的理解,他们只是以表现课堂生动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而没有把教学的实质性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去。他们机械地创设情境,忽视教学内容,未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计算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能力。有些教师创造的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和教学相去甚远,他们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来创造情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样,有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增加了问题的困惑,达不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进行良好的思维转换,激发学习兴趣,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一)引入趣味故事创建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低下,他们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在铃响的最初几分钟,他们的思想仍然在课间的嬉戏中。这时,即使是老师对课堂内容的讲解也是一种白忙,所以老师可以在进入课堂内容前先讲一个数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学习。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讲一个与前一节数学课相关内容的故事,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帮助他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上节课讲的是分数的加减法,教师就可以用小学生最喜欢的《西游记》来进行故事编纂:唐僧师徒四人走在路上,他们又累又渴,想着有一杯水就好了。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水,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水喝了,可主人家却说:“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水就必须回答对一道数学题。”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孙悟空就答应了。


那位主人家出题:倒了一杯牛奶,先喝了后加满水,再喝,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饮料全喝下,问你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以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他们融入课堂。
        (二)依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将数学问题情境化,让学生投身于情境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体验和思考去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柱体的东西,把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列举,比如易拉罐、粉笔等,同时让他们对物体进行分类、观察和讨论,描述出圆柱体的特征和构造特点。这样做会激发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也不会有厌烦,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获得数学知识,一举两得。
        (三)立足学生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呵护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保持好奇的态度,他们会不自觉地接近周围的新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要讲授《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时,可以用高斯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高斯是德国一位着名的大科学家,在他十岁那年,数学老师在班级里出了一个计算难题:1+2+3+4+……+100=?这对于刚刚学习过加减运算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运算量很大的算术题,正当他们在一个个往上加的时候,角落里却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算出来了。”到底高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算出如此复杂的算术题呢?以高斯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开动脑筋,进入找规律这个课堂情境当中,这样教学活动会事半功倍。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意图和教学目的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和锻炼,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训练与生活的买东西结合起来。过节了,家里面要新添一些东西,全家人一起上街了。妈妈买了两斤苹果,每斤苹果5元,买了三斤香蕉,每斤3元。爸爸给妈妈买了一条新裙子,花了145元,还给小军买了一套衣服198元,最后在超市里买了一堆零食和晚上要吃的菜,花了201元,问小军家今天总共花了多少钱?生活中买东西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运用生活实例进行计算可以拉近他们与数学的距离,降低陌生感,从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其内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创设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以现实为基础,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细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9,(35): 94.
[2]陈建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J].山西教育(教学), 2018,(11):9.
[3]于水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1):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