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育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2期   作者:段丽英 张霞
[导读]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是育人的重要目标,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又强调学校要从注重指导实效和健全指导机制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发展指导。贵阳市第二中学以“唤醒陪伴引领”办学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课程开发、成长指导、评估指标、支持平台等关键环节进行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育人模式的常态实践探索。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的再思考再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模式。

段丽英  张霞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是育人的重要目标,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又强调学校要从注重指导实效和健全指导机制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发展指导。贵阳市第二中学以“唤醒陪伴引领”办学理念为统领,紧紧围绕课程开发、成长指导、评估指标、支持平台等关键环节进行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育人模式的常态实践探索。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的再思考再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模式。
【关键词】自主发展;“唤醒 陪伴 引领”;育人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5-011-02

        孚育,意为孵化。出自《韩诗外传》卷五,原句为“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大意为鸡蛋的本性是孵小鸡的,若没有良好的母鸡翼盖孵化,日子再长也变不成小鸡。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摇篮,承担着学生孚育的重任,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要从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指导机制两个维度加强学生发展指导。
        可见,学生发展指导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校而言,如何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是落实学生发展指导、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目标。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如何建立特殊情境下的育人策略,并使之与常态育人模式有机结合,形成完善互补之势是特殊时期赋予的重任。贵阳市第二中学作为一所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从2011年开始一直致力于以“唤醒陪伴引领”这一办学理念孚育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十年探索之路已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国务院提出育人方式变革新要求、新课程标准及新高考改革实施的大背景下,学校继续探索完善。在新冠病毒防疫的新形势下,我们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唤醒陪伴引领”的办学理念
        “唤醒陪伴引领”是由三个关键词所构成的教育追求的整体表述,唤醒、陪伴、引领三者相互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唤醒是心理与心智的唤醒,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发内驱的原点,陪伴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最长情的告白,引领是牵引、引发,是内心认同的方向与目标,是思想方法和目标引领。“唤醒陪伴引领”办学理念注重相互共同的过程、是养与育、教与学共同相伴的一种方式,是社会角色与自然角色的一种辩证关系,是一种既要关注结果,更要静待花开、享受过程,它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
        根据这一办学理念,构建了“BAIS”育人体系。它是指围绕“唤醒陪伴引领”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师生主动发展为主要目标,分别通过三个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四个自我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具体指1个办学理念(belief)----“唤醒陪伴引领”+2个动因(agent)学生自主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3个认同(identity)即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认同、价值认同+4个“自我”(self)即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综合育人体系。
        一切教育归根结蒂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唤醒陪伴引领”的办学理念及“BAIS”育人体系都是立足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孚育这一重点,助力其由自我管理走向自我成长、自我实现。
        二、常态管理下高中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育人模式构建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其中,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为解决学生自主发展动力不足、学校育人关键环节不具体、育人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学校依据“唤醒陪伴引领”这一办学理念,构建了高中生自主发展的“1+4+N”育人模式,即一个课程群、四个成长指导方案、N个评价指标。同时,开发了四个自主发展支持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开发为突破,“五力”素养为成长蓄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言可谓一劳永逸。高中阶段是影响学生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习得的关键期,课程是学生核心素养获得的重要依托,因此核心素养的培育呼唤对课程体系的改良。
        我校围绕三大素养即学习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领导力的“五力”素养课程群。具体内容是指“自我认知--自我实践--自我实现”的内驱力课程、“学科学习--学习力要素--学法指导”的学习力课程、“体验--探究--感悟”的实践力课程、“创造--创意--创新”的创新力课程、“判断--组织--规划”的领导力课程。
        该课程群以分级分层目标设置为基点,按照问题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设计了课程图谱和选课指南,开发了一套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本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基于校情与学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二是基于学生兴趣和学校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开发;三是基于师生共同需要的教师专业成长“五力课程”的开发。
        (二)指导方案为载体,四个维度为成长发力。
        立足高中生学业、生涯规划、实践创新、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制定了一一对应该的成长指导方案,即学业指导:学法指导、选课指导、升学指导;生涯规划指导: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实践创新指导: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劳动技能;社会适应指导:沟通交流、心理发展、社会参与、责任担当。通过这四个指导方案,让学生明确每个方案是什么、怎么做,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三)评价指标为导向,两个层面为成长助力。共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人
        层面:操行评分--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自我诊断;二是集体层面,即班常规考评--星级班级考评--网格化管理评价。分别经历了1.0版,2.0版,到3.0版的摸索与不断完善。从方式来看,也从1.0版的”自评、互评、教师评”发展到2.0版的定性与定量、小组评价。评价指标旨在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地方去努力,也让老师们以此为抓手,落实各项工作。
        (四)平台创新为依托,四大平台为成长聚力。为高中生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平台(选课、学法指导、资源查询等)、展示平台(撷趣诗社、悦读者、摄影社等公众号,科技文化艺术节、双十佳、社团展示、分享沙龙等活动平台)、交流倾述平台(心灵伙伴小冤家、健康加油站、心理倾述QQ群、线下心理咨询)、规划发展平台(生涯测评、生涯规划辅导、生涯体验、),四大平台分别助力高中生会学善学、自主自信、自强健康。
        三、疫情防控下“唤醒陪伴引领”办学理念的再思考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疫情当前,社会就是一本翻开的教科书。特殊的疫情,特殊的假期,对学校师生而言都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在由疫情前的线下常态管理转为线上管理的紧急情况下的教学调整是考验,再由线上管理转为线下常态管理的转段过渡更是考验,都考验着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危机应对、化危为机的能力。疫情防疫中防疫、教学、管理三者整合中的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唤醒陪伴引领”办学理念的内涵以及高中生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丰富“五力”素养课程群的建设:将生活中真实的故事转化为思想教育中鲜活的实践课程。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平时更多以口号式方式呈现的课程变得充实、鲜活。在网上开学典礼上,我对高三年级的孩子们做了题为《敬畏生命,常怀感恩》的专题培训,我告诉孩子们:对生命我们应该持有一份尊重、敬畏甚至爱护之心。每一个微弱的生命都值得全力托举,每一处困厄的生命都应有阳光的眷顾。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个时代都有人负重前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常怀感恩——感恩生命,感恩祖国,感恩英雄,感恩平凡的你我他。
        (二)丰富四个学生成长指导方案的内容。在原有的“社会适应”指导的“心理发展”这一环节专门增加了特殊情境下学生耐挫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载体上,老师创造性地开发了通过线上“美丽云相聚”的专题班会、“连通你我”线上家访、“我来说一说”线上交流互动平台;其次在内容上,增加了“疫情下的正确面对指导”,包括特殊情境下的心理指导、抗挫减压指导、心理调适指导等;第三在效果上,通过学生交流、问卷调整、心理调整等进行团体和个案管理与关注。
        (三)丰富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认识。疫情中线上教学管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家庭监管教育的力度与质量,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将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四合一强化育人的协同管理,提升育人的实效。为此,我特意给高三学子们写了一段话: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才会抛却虚名浮利的诱惑,自律才会收获众多。这个漫长的假期中,静心自律,同学们才能通过网络课程查缺补漏,夯实基础。自律的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唯有懂得自律的人,才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才配得上拥有心中的远方”。
        不管常态管理还是疫情下特殊形势下的管理,究其重点为都是助力高中生自主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助力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
[2]《汉语大词典》第5272页第4卷204
[3]张明平,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改前沿,2013(04),42-43
[4]吴遵民,李艳.新高考“新”在哪里?——以上海市新高考改革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2):147-154+2.
[5]徐克峰,马永辉,核心素养新高考视域下高中生自主发展生活指导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2019(24),51-56
作者简介
段丽英: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书记、校长,东北师大教育硕士,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贵州师范大学在职硕导,贵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全国名校长卓越培养计划第二期领航班学员,贵州省首批高中名校长,贵阳市名校长及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贵州影子校长培训评审专家,贵州省校本研修示范校专委会委员,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建设专家指导专家,贵州省教师专业发展智库专家工作坊坊主,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校长等称号,主持多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贵州基础教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
张霞: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教育硕士,中学历史高级老师,贵阳市市级名师、贵阳市市级骨干教师、贵州省省级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国防工办电子工业系统先进教师、贵阳市优秀班主任、贵阳市师德先进教师、中共贵阳市教育局优秀党务工作者、贵阳市优秀教师、贵阳市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及各级获奖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教参)6册,主持省市级课题3项,参与课题研究并已结题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