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3期   作者:覃华慧
[导读] 化学平衡原理是中学非常更要的化学理论,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内容也是化学平衡的一部分,运用化学平衡理论能够解释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很多问题,高中阶段,加强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分析,并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化学平衡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乐学好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长大后专业爱好打下基础。

覃华慧    广西省上林县城关中学  广西  南宁  530500
【摘要】化学平衡原理是中学非常更要的化学理论,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内容也是化学平衡的一部分,运用化学平衡理论能够解释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很多问题,高中阶段,加强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分析,并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化学平衡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乐学好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长大后专业爱好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5-190-01

        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的特征:逆,指的是可逆反应;等,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动,是反应并没有停止,是一种动态平衡;定,是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变,是当外界条件改变,可逆反应旧的平衡被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因素:1、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或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2、温度: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反应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3、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4、使用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
        只有在深度掌握化学平衡特征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才能为教学服务,为生活生活服务。
        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分析:
        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在工业合成氨上的应用。
        工业合成氨通过反应N2+3H22NH3来进行。反应的特点是:(1)是个可逆反应。(2)正反应是个放热反应。(3)正反应是个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制备氨气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氨气,要让上述反应向正方向移动。根据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三个条件,改变了以下条件:(1)增大反应物氮气的浓度。(2)及时分离出生成物氨气。(3)增大体系的压强。(4)降低体系的温度。以上条件都是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实际生产中,如果温度太低,反应速率太慢,氨气的产量也低;增大压强虽然让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对动力、材料也高;使用催化剂,虽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移动,但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因此综合考虑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在实际合成氨生产中,我们采用的条件是:高温(500℃左右)、高压(50MPa)、催化剂(铁触媒)。
        2、为什么用热弱碱液洗油污比较干净?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洗油污的过程,实际是油脂水解的过程,油脂水解方程式是: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在水中存在水解平衡。油脂水解过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升温向有利于水解的方向移动,而且在水解的过程中,有酸生成,如果用碱液洗,碱与酸会反应,使得水解平衡中高级脂肪酸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所以用热弱碱液洗油污比较干净。



        3、用相同浓度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做导电实验时,为什么用HCl溶液的电灯多亮而用CH3COOH溶液的电灯多暗?
        对于盐酸和醋酸,盐酸是强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醋酸是弱酸,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盐酸溶液带电的微粒浓度比较大,而醋酸溶液带电微粒的浓度比较小,因此,用相同浓度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做导电性实验时,盐酸溶液的电灯泡比较亮,而醋酸溶液中电灯泡比较暗。
        4、酸溶液中有OH-吗?碱溶液中有H+吗?
        大家都知道,酸溶液中我们常用C(H+)来表示。强碱溶液中,我们常用C(OH-)来表示。但是在酸溶液中有没有OH-呢?在碱溶液中,有没有H+呢?水是弱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水的电离平衡H20H++OH-。当室温为25℃时,一升的水中电离出H+和OH-浓度是1×10-7mol.L-1。也就是说,25℃时,C(H+)=C(OH-)=1×10-7mol.L-1。当我们往水加入酸后,增加了H+的浓度,对于平衡H20H++OH-来说,增大C(H+),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因为温度一定时,KW是个定值,此时,酸溶液中不是不存在OH-,只是C(H+)>C(OH-)罢了。同理,在碱性溶液中,不是不存在H+,只是C(H+)<C(OH-)罢了。
        5、为什么要在牙膏中加入F元素?
        牙齿的牙釉质的化学成分是Ca5(PO4)3OH,牙齿的腐烂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牙釉质的溶解过程。牙釉质是在口腔中存在着溶解平衡
        Ca5(PO4)3OH5Ca2++3PO43-+OH-
        小朋友比较喜欢吃糖,而且不注意口腔卫生,附在牙齿上的糖,在口腔里发酵生成的氢离子,氢离子就会与平衡
        Ca5(PO4)3OH5Ca2++3PO43-+OH-中产生的OH-反应,使得生成物的浓度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向着牙齿溶解的方向移动,这时牙齿就坏了。但如果我们在牙膏中加入了F元素,F在
        Ca5(PO4)3OH5Ca2++3PO43-+OH-
        5Ca2++3PO43-+F-Ca5(PO4)3F
        中生成更难溶的Ca5(PO4)3F,履盖在牙齿的表面,从而更好的保护牙齿,这就是为什么在牙膏中加入F的原因。
        6、制备氯气时,为什么不用排水法来收拾氯气,而改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收拾氯气?
        氯气在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H2OH++Cl-+ HClO,存在着溶解平衡。当要收集氯气时,为了减少Cl2的损失,应该是让上述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时,增加了反应物水的量,平衡会向正方向移动,这时氯气溶解的量增多,Cl2的损失更大,收集的效果不理想。但如果我们用的是排饱和食盐水,食盐是强电解质,电离出大量的氯离子,氯离子的增加,对于上述平衡,相当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可以减少氯气的溶解,这就是收集气体想要的效果,所以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收拾氯气,而不是用排水法来收拾氯气。
        总之,高中阶段化学平衡原理出现频率较高,熟练掌握化学平衡原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教学,准确解释各种平衡体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为长大后专业爱好打下良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