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简述

发表时间:2020/5/26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3期   作者:韦西娜
[导读]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城市规划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理念
         摘要:海绵城市是近些年城市规划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理念,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积极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规划优化可以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因此,积极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及相关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理念来开展水资源的泄渗、存储与调配工作,优化城市水环境,降低城市发生洪涝及干旱等灾害的概率,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应用
         前言:海绵城市优质理念运用至城市规划建设当中,意在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和降雨面源污染,借助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城市雨水渗透、调蓄、净化、利用与排放等各种能力,维持与恢复城市渗水功能,改善城市的水循环。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它主要指城市如同海绵一般,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优良弹性。下雨时,可吸水、存水、渗水与净水;不下雨时,能释放出存水。
         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常用管渠、泵站等组织径流雨水实现统一排放,该手段以末端集中及快速排放这一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为基础。由于过度依靠管网进行排水以及下垫面的过度硬化,切断了雨水的径流过程,使城市下垫面对雨水径流的滞蓄、渗透和净化的功能丧失,自然的海绵体功能消失,水的循环路径被破坏,使水文特征发生变化,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造成巨大影响,放大了灾害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海绵体功能,既能缓解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又能通过灰绿结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成本。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维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强化雨水径流管控,最大限度维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修复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遵循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将人工改造措施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渗透、滞留、净化,最大化利用雨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在海绵城市可持续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者的结合,并做好给水、排水等各个环节的协调。
         2.1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是当地居民在一定的地理、气候、历史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工作、活动空间。城市各有不同,所需水资源规划部署工作也不同。利用海绵城市理念时,应当根据地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状况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重点方向和相关的技术指标。
         2.2生态安全原则
         生态优先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可能受到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中也需要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在用地选择中,应科学分析规划区内的生态资源,尤其注意识别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从用地的选择源头确保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原有水文过程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在城市详细规划阶段,海绵城市技术的规划设计应确保场地或设施的安全,优先使用生态型的设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结合自然,保证城市生态安全。
         2.3高效、经济、结合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应充分结合现有景观,采用高效、经济的工艺流程。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现阶段城市中的人口数量、城市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进行周密的计算。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
         3海绵城市理念具体应用
         3.1积极修复城市天然海绵体
         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并非凭空运用的,应该以城市现有天然海绵体作为依托,城市内部及周围区域存在的绿地以及湿地、水系等都可以作为海绵体进行过量水存储与调配。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很多城市对于天然海绵体的认识不足,对于湿地以及河川水系的生态保护不力,影响了天然海绵体的实际效果,因此需积极做好天然海绵体的修复与保护工作。首先,通过政策规划以及立法等方式设置保护区,对天然水体进行综合保护,确保其水资源吞吐能力。其次,通过生态技术手段进行河道清淤以及问题整治,提升城市区域内水系的生态运行能力,保证其水资源配置效果。最后,可以采用搭建生态走廊的形式,把生态元素科学整合,在天然海绵体中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优化其在降水保存与释放中的作用。


         3.2水系湿地规划
         基于海绵城市基础理念,借助法制手段合理划分蓝线与绿线,确保天然的海绵体可维持优良的吞吐及调洪能力等;修补好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淤泥疏浚、生态砌岸、培育水植物等措施,实现绿色化生态系统有效恢复,确保人与自然湿地蓄水、补水、净水等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起生态走廊,如河流、水渠、植物等,借助生态走廊提升各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打造生态海绵综合体系。
         3.3人工式改造
         基于海绵城市基础理念,采取人工式改造手段实现生态化海绵体的构建。开展人工式改造时,应当重视城市自身应对能力,改善传统水系、绿地的形式,有效提升雨水实际利用率。根据城市排水防涝的需要和城市景观建设需求,分析识别规划区域内尤其是城市规划新建地区需要新开挖的水系,并和用地规划相协调。通过平面布局、竖向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
         3.4雨洪管理
         城市排水防涝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满足相关工程规范的前提下,在城市排水防涝规划中应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与内容。通过对排水系统总体评估、内涝风险评估等,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根据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将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雨水径流的渗滞、调蓄、净化等作用。结合易涝点分析、排水官网竖向规划和雨水回用,进行雨水调蓄规划布点及规模设置。
         4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建议
         4.1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
         海绵城市建设属于一项综合化、系统化的项目工程。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相关专项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支撑作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原则、目标要求等内容,并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下,将海绵城市的规划内容系统地融入到规划的目标、指标、空间布局以及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等相关内容中;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确定各地块的海绵建设控制指标,满足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对规划地段的控制目标要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在控制性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条件下,确定建筑、道路交通、绿地等工程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空间布局及规模等内容。在开展水系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时,需要根据各自专项规划的重点,深入落实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要求。
         4.2做好海绵城市规划前期的研究工作
         运用海绵城市基础理念开展规划,务必要结合城市水环境实际情况、自然环境、排水现状等,实施城市雨水的利用控制规划综合研究。应当深入研究地下水的埋深、土壤的渗透性、河网分布等各区域间差异性,分区域明确好相应控制目标。
         4.3加强规划建设管控
         充分发挥海绵城市低影响的开发设备效益作用,便于后期管理维护。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等各个部门,需各司其职做好分工管理工作。城市中所有低影响的开发设备,均应当交由委托单位或权属单位予以管理维护,以确保城市规划建设期间整体管理维护得以深入落实。
         5海绵城市的发展趋势
         目前,海绵城市理念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理论。但是随着城市内涝问题凸显,城市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海绵城市理念带来的良好效益逐渐被人们看见,促进了它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力度。相信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海绵城市理念还将继续发挥其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工作应用理论,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6结束语
         本文基于海绵城市基础理念,梳理其在城市规划中具体应用情况,并对海绵城市的应用与实施提出了若干对策及建议。总的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维持与恢复城市渗水功能,改善城市的水循环,对城市规划建设意义重大。今后,为更好地将海绵城市基础理念落实到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各项工作中,相关专业的规划建设者还需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积极渗透海绵城市基础理念,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
         参考文献:
         [1]万贤茂.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6,21(9):317-318.
         [2]张红磊.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J].建筑技术开发,2018,19(7):44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