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河流为城市居民提供水源,供人们休闲娱乐,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风景。当前我国对河道工程加大了整治力度,开始对河道进行大规模修缮维护。但受技术限制和理念落后影响,河道实际整顿效果有限,不利于其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深刻认识到开展河道治理的意义,能够针对其中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对策。
关键词: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河道整治工程成为水利建设中重要项目,对社会建设有着重大影响。而河道整治工程规模浩大,并非短期之内可以完成的,前期需要进行大量规划和准备工作,施工中还需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并采取严格监督措施,才能保证工程完成质量。因此对其当前施工管理中的不足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合理解决。
1.河道整治工程内涵与重要性
河道整治工作的是为了控制和引导河流主流,使河势得以控制,而修建的坝和护岸等工程。主要组成就是护滩、控导工程、险工这三部分,其中护滩和控导工程是在修建在河滩岸上的坝和护岸工程,修建护滩工程的目的是保护滩地、村镇、约束水流。修建控导工程的目的则是控制、引导主流,险工坝、护岸工程,是依托堤防修建的工程,主要为了保护堤防不受水流直接冲刷,具备一定的控制河势作用。
加强河道整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却破坏了现有生态环境,河道污染问题严重,导致水质下降、水资源短缺,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反而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实现科学的工程管理是相当必要的,有助于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一方面加强对河道整治工程的管理,可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通过各部门责任网络,以及班组经济的核算,实现对施工过程中资金流动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加强河道整治工程管理,能够加强工程质量、安全防护,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后就是有效的管理下,有助于充分发挥河道整治工程效益,完善防洪、排涝和灌溉等设施,实现对河道生态的有效整治,促进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1]。
2.河道整治工程具体内容
2.1选择和挖掘土料
土质的好坏对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工程顺利施工的前提,就是土质的选择和开采。一般情况下,会采用大型机械装备快速推进施工,在满足工程建设标准的前提下,要尽量选择因地制宜,来降低工程成本。具体操作中,需要利用机械设备将软土土基开挖,直到挖到符合工程标准的土质,逐层将选好的砂砾料填补进去,并分层碾压。
2.2堤岸填筑施工
在进行堤岸填筑施工前,要将堤基范围内的杂物清除干净,包括一些污染物和不合格土质,否则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卸载完填筑堤防,利用机械设备将施工材料堆放到堤基内,填筑完堤基之后要及时修正堤坝的高度,避免堤顶过于高而对设计标准产生不利影响,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防洪作用[2]。
2.3堤防设施防护
河道迎流顶冲位置会经常性威胁到堤防安全,在该位置施工中采取抛石筑岸的方式,抛石层内部会受到地下水冲刷、外部洪水冲击,降低抛石结构稳定性。当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采取人工铺砌石块的方式,码放整齐大石块,并在缝隙中塞入小石块,用沥青胶黏物和水泥砂浆进一步固结粘合,并利用垫层、滤层等对抛石层下土质有效防护,使石块可以有效连接,形成稳固的整体结构。
3.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
3.1规划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是堤型选择、岸坡防护堤型选择方面,衬护型式与防护地段堤型方面以及地址与建设条件结合方面的问题。倾斜式护岸在临时开挖较陡的岸坡中适用,而不适用填方岸坡,填方岸坡在采取浆砌石倾斜式断面的情况下,浆砌石等衬护材料会受到开挖、夯填作业中,其产生的振动侧向力影响,而出现剪切破坏的问题。护坡稳定会受到土壤含水、灌溉回归水的影响,河水中含有的硫酸根离子含量则会侵蚀硅酸盐水泥,使用硅酸盐水泥施工的堤段会受到严重损害。一些坡式护岸横向伸缩缝设置中,其纵向缝是从堤顶向堤基设计的,不利于堤防安全性、稳定性。然后就是穿堤和跨堤建筑物施工,河道整治工程中,涉及到的穿堤、跨堤建筑物大多是排水焊管,或者已建成跨河桥梁等。作为非主体建筑物,排水焊涵管设计存在未考虑排水类型、高程和基础承载力等问题,以及堤防连接处理过于简化,很多情况下是依据经验确定的,而没有全面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导致其实际作用发挥受到影响[3]。
3.2河道总体防洪排涝能力低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洪涝灾害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当前河堤抗灾防洪的能力较低,一些地区降水丰富,还容易引发河堤断裂和泥石流等灾害。现阶段,我国很多河道存在疏松的特征,而周边又环绕着农田,在雨水严重冲刷下会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尤其是在一些危险的河段,整治起来的难度相当大,成为当前防洪抗灾工作中重要内容。在长期洪涝治理下,一些防汛设施由于缺乏长期维护而老化,河段损毁,其防洪抗灾能力降低,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
3.3对采沙工作的管理不足
在非汛期阶段,河道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沙石开采,要清除干净堵塞在河道中的砂石,改善河道流速,提高其抗洪能力,确保顺利畅流。同时,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带来经济利益,增加财政收入,但在实际开采工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一些采沙工作人员素质低,在利益驱使下会产生违法行为。其次是很多从事开采工作的人员,原先都是两岸农民,在与当地相关部门存在利益关系下,工作人员不会严格追究不法事件,而导致采沙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3.4质量管理制度缺失、监管懈怠
当前在河道整治工程施工中,存在严重的质量约束、控制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是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缺乏严格要求,其管理也比较懈怠,管理责任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其次是存在招投标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一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并不具备相应资质,容易出现违规操作。
河道整治工程中,监理单位会受施工方委派,依据相关法规和制度实施监督管理。但在实际工程中,一些监理单位监理不到位,存在违法操作,或者只是应付了事,而没有对施工过程起到有效质量监控作用,不利于工程后续建设,一些重难点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4]。
4.河道整治工程原则
(1)综合性原则。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中,应在遵循该流域规划的前提下,确保河道天然使用功能顺利发挥基础上,充分考量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等,完善河道整治规划管理。
(2)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是要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实现沿线整体风貌协调、河道生态景观与周边景观协调,体现河道及其周边区域的发展特点。
(3)经济性原则。河道整治要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整治工程要统筹前期建设与后期管护,最大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养护费用,确保河道生态治理得以持续发展。施工中尽量使用周边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4)可操作性原则。要站在未来角度,因地制宜采取高标准建设,符合城市特色和现代化发展要求,保证项目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能够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5)自然性原则。河道整治工程应顺应自然规律,积极保护当地自然资源,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痕迹和对自然的破坏,节省景观建设和养护成本。对此在施工中,要尽量保留生长良好的植物,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实现生态恢复,保证植被景观自然、乡土特性。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应以自然修复为主,采取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根据河道形态和地形等条件选择本土物种配置,增强水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能力、稳定性。
5.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对策
5.1完善规划设计
首先是堤型和衬护型式选择,要结合现场实际条件,提出对威胁堤防安全影响因素的处理措施,突破传统思维方式,选择天然材料、生态护坡,探究保护河道自然形态、风貌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危害,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堤型选择方面,不仅要满足工程渗透稳定、滑动稳定等要求,还要与生态保护与恢复要求结合,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使河流侧向保持良好联通性。
其次是穿堤和跨堤建筑物设计,对于穿堤建筑物中排水涵管等,应明确建筑物级别,并做出地质评价,合理设计其布置、型式和规模等,结合对流量、出口消能的计算,选择有效的排水形式。要完善涵管进口与沟道、出口与堤防的连接措施,并合理确定管基高程和具体的管基处理方法,注意入口杂物淤堵问题。对于已建成或者拟建的跨堤桥梁,要全面分析河道行洪能力,如果低于设计标准,存在严重的阻水问题,应进一步采取拆除和改造措施,保证行洪安全性。
5.2河道整治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河道清淤,河道清淤可以改善蓄水能力,使河道的水平功能提高,并得以恢复干净。当前在主要是利用机械施工方式来清理淤泥,以绞吸式挖泥船为例,其施工效率高、质量好,且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但成本较高,且会受到河道自然条件的影响,如果河道中垃圾、障碍物较多,就会出现停工问题。二是岸线整治工程,该工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河道形态,确保岸坡稳定性,为河道景观的营造创造有利条件。主要的整治方法有顺直处理法和岸坡处理法等。以顺直处理法为例,在处理具备防洪功能、饮水功能的河道岸线时,一般采取直线方式可以保持河道原有形态[5]。
5.3改善河道管理方式
河道整治工程与水域发展息息相关,相关人员要对水域治理加大重视,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开展整治工作之前,需详细调查要整治的河道,合理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数据计算,有效整理编制的方式,以整治河道为中心合理规划施工步骤,完善具体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岗位工作,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深入了解河道整治方面措施。管理部门则应在制定可行、合理的管理机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前先组织技术培训工作,保证其技术水平和知识涵养。管理人员则应监督整治工程的开展,明确管理规定,做好现场安全防护和作业指导工作,合理采用现代化技术措施分析施工环节,保障整体施工顺利。出现问题要及时组织人员探讨解决办法,不可忽视任何一处细节,工程整体建设完工后及时做总结、整理报告,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5.4加强施工中生态管理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不仅要满足其基本功能要求,而且要重视保护水源环境、沿河景观建设等。对此在施工中,要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管理,设计施工中改善传统硬质型护坡,坡面洪水线下可以栽种合适的水生植物,起到美化环境、调蓄河水与地下水的作用。洪水线上则适合栽种乔木、灌木,选择耐湿、固土能力强的品种,形成完善的生态护坡系统。
结束语:
河道整治工程是综合性的治理举措,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在治理过程中,要严格分析处理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结合河道情况优化治理措施,以现代化科学理念强化治理成效,提升河道使用效率、排水功能等,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学付,葛铁铃.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建材·装饰,2019,(24):57-58.
[2]唐海荣.加强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32):2626.
[3]王续续,黄方圆.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9):170-171.
[4]刘天舒,李爽.加强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8):232.
[5]高喜梅.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19,(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