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地铁出入口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存在的设计问题,将出入口修建形式主要分为独立设置有盖出入口、独立设置敞口出入口、与其他建筑合建的出入口3种,通过分析地铁出入口场所感设计因素,提出通过装修形式、色彩符号及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地铁出入口场所感设计策略,为城市地铁出入口设计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地铁、出入口、场所感
引言
城市发展依赖铁路、轨道交通等重要运输载具的发展,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号召下,城市轨道交通赢来了新一轮发展大潮,这既是机遇,亦是挑战。全国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服务百姓,出行方式增多,地铁上盖商业及周边地块办公住宅也得到协同发展,乘客对于地铁站点及其出入口审美要求亦提出更高的要求。
1、出入口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出入口门前规划不当
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上下班早晚高峰时期,地铁出入口门前无规则聚集大量共享单车及一些流动摊贩,容易造成进出站交通拥堵、破坏门前环境卫生等影响,从而引起乘客抱怨,最终导致地铁站点区域声誉受损等情况的发生。
1.2、出入口数量过少
从地铁物业的设计和建设过程来看,地铁设计与周边商业的设计基本是处在彼此分离的状态,欠缺沟通。【1】在地铁出入口和通道设计上较少考虑彼此的要求,给乘客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影响到商业的人流。【2】出入口位置往往受到用地红线、征地拆迁等诸多限制,出地面位置或许会让乘客行走距离加长,令乘客产生出入口数量过少的想法。
1.3、出入口形式与周围不协调
包含地铁出入口的地上四小件,大都由装修设计单位在地铁建筑施工图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3】。出入口形式以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简约轻盈为主,保证出入口门厅采光通风等基本功能。在拥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旧城区内的新建地铁车站,其出入口的形式设计会忽视周边环境要素,过分强调现代流行设计,容易与片区规划产生脱离感。
2、地铁出入口修建形式分类
2.1、独立设置有盖出入口
地铁出入口设置有顶棚,满足遮挡阳光、风、雨雪等功能需要;三面有封闭围护墙体,在保持视野清晰的同时,在口部处设置防火卷帘或防盗卷帘,可以形成封闭围合空间。这种独立设置的有盖出入口设计使用率最高,便于车站运营管理,且方便车站内部空间的清洁环境的保持。
2.2、独立设置敞口出入口
敞口出入口不设置顶盖,主要考虑个别出入口出地面的条件有限,与周边建筑及道路交口较近,为了减少对有盖出入口的遮挡影响,从而取消顶盖。这种形式适用于少风、沙、雨雪的地区。出于安全及美观的角度,三面连续墙体也多采用栏杆或矮墙等形式,连接楼扶梯口部处设置挡水防水防滑等措施。
2.3、与其他建筑合建的出入口
地下出入口距离周边大型商业建筑较近,在地下以通道方式与商业建筑连通,出入口与商业建筑合建,共同开发的形式,有助于减少出入口出地面的占地面积及工程量,为商业提供客流,促进站城一体化的综合开发。【4】
3、分析地铁出入口场所感设计因素
在地铁出入口这种小体量建筑内营造场所感,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提升建筑审美的手段。区别于场景的打造,场所感的营造是贯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记忆的,能够让人敏锐的捕捉到特定物质形式从而产生可记忆的认知。
3.1、可识别性
地铁出入口具有体量小、靠近道路边缘、标志性强等特征,凸显其可识别性可以提升其场所感。出入口的可识别性要区别于周边建筑属性及街头流动性临时建筑,乘客在地面上有效识别地铁出入口的方位及类型,即掌握场所感中的方向性。
3.2、本土性
地铁车站及其出入口这类交通建筑,专业上各项设计指标皆有明确的条文规范,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整条地铁线上的标准站及其出入口的装修设计样式过于类似。失去与城市及周边区域的沟通及呼应,缺乏植根本土的精神,会使地铁车站的设计陷入呆板的框架之中。
3.3、归属感
营造地铁出入口的场所感,在增强可识别性和本土性的基础上,归属感是更高层次的升华。乘客在上下班或郊游购物等使用目的乘坐地铁交通工具的时候,面对地铁空间带来的归属感,能够与地铁环境产生共鸣,快速掌握自身的环境信息,并与自身的出行目的产生和谐紧密的关联性。
4、地铁出入口场所感设计策略
4.1、装修形式
最直观的场所感设计是在地铁地面出入口的装修形式做文章,与周边外界环境进行对话,激活交通建筑的吸引客流的活力。局部改变地铁地面出入口这种小体量建筑的尺度及规模,使得其主动提升可识别性及标志性,营造场所感的同时加深过往乘客的寻路记忆。例如深圳世界之窗站J出入口,罩棚造型仿照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采光天窗进行装修设计。【5】在呼应公园内的世界著名建筑微缩景观的同时,为出入口口部及通道内提供良好的采光环境。
4.2、色彩符号
视觉感知体验是场所感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色彩符号的提炼则会赋予建筑表皮或内部空间以丰富内涵,使具体设计元素抽象化。冷暖颜色的搭配,也会让置身建筑空间中的乘客感受不一,针对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辅以恰当颜色营造场所感,对乘客的情绪以及心理感知能够有效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厦门莲花路口站出入口,将雨篷曲线拉伸,抽象化当地的闽南古厝建筑的屋顶形态。雨篷表皮颜色也是选取古厝建筑外墙的标志性砖红色。两相搭配下的色彩符号,增强了可识别性及本土性厦门特色,也为本地乘客营造出归属感。
4.3、文化活动
场所感的营造,讲求动静结合,动态的文化活动能够加深乘客与建筑的沟通交流。适当主题下组织,并合理分配客流路径,则会为场所感营造带来更好的感知体验。例如在广州举办的地铁马拉松,而广州塔站B出口配合该文化活动增加了音乐楼梯这一吸引点,一步阶梯对应一个音符,逐级向上走即可奏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奏乐。文化活动增强了地铁出入口的趣味性,也加深乘客与地下交通设施的羁绊,动态的营造出场所感氛围,亦在人们的心理建立归属感。
5、结语
标准车站的标准设计有好处亦有坏处,千篇一律的车站设计逐步会导致场所感营造的缺失,硕大冰冷的钢筋混凝土体量下亦应该被赋予人文关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地铁出入口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6】提出了一些地铁出入口场所感营造设计的策略, 可为今后轨道交通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陆峰.地铁上盖物业合作开发模式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3)
[2]高峰.地铁上盖物业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
[3]高占伟 李朋辉.城市地铁出入口规划与建筑设计要点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1)
[4]赵坚 赵云毅."站城一体"使轨道交通与土地开发价值最大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38-53
[5]赵颖.深圳地铁出入口外部空间导向系统优化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徐磊.地铁站出入口的建筑设计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