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寻求赛事功能、全民健身与商业运营之间的平衡,寻求环境与场地的融合,寻求城市文化在设计中的表达,
关键词: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经济适用
1 工程概况
无棣县,位于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
无棣县拥有坚实的群众运动基础,广泛开展足球、篮球、门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是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全国体育先进县”。但是与县内众多体育运动人口相对应的,是公共体育设施的薄弱,有限的几处均为各单位内部设施。
因此,无棣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工程,承载的不仅仅是此地此处的建设,更关系到整个县的体育战略。
本工程位于无棣县县城新区济源街以南、经纶街以北、镜湖东路以东、棣新六路以西。建筑整体规模由篮球馆(主体馆)、游泳馆(综合馆)、体育场和室外健身活动场地等四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篮球馆(主体馆)坐席数4000座,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游泳馆(综合馆)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体育场5000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2 设计思考
什么样的一处场所,是城市发展真正需要的,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一种健康的生活、社交方式,提升市民身体素质;体育强县的领先地位,快乐体育、运动城市的生活理念;赛事功能与全民健身并重;探寻无棣城市文化,都是设计必须表达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确定了本次设计的设计理念:
让场地摆脱建筑的束缚,把场地还给城市,容纳更多的运动设施和城市绿地
摒弃“贪大、求怪”,打造“经济、适用”的城市地标。
延续无棣城市文化脉络,追寻无棣特质的体育形象。
图一 总平面图图
3 总体规划
项目用地位于新老城区交汇处,西侧紧邻城市景观中轴线,区域位置优越。
地块主要人流来自西南向,我们在镜湖东路和经纶街设置人行主入口并形成场地轴线。回应西侧城市景观中轴线,将集中绿地置于地块西侧,与之相互渗透。在建筑布局方面,将建筑间距离拉近,避免伴随分散布局产生的零散场地,将场地集中。使场地更加集约高效。
依据道路的等级进行车行流线的布置,在场地西南侧,南侧,和东北侧布置三处集中停车场,进入场地的车辆就近停放,同时满足车辆右进右出行驶的可能性。
人行流线设计可以归纳为三类:比赛集会演出功能;全民健身功能;商务商业功能;
设计在篮球馆与游泳馆间设计一处架空平台,巧妙的对三股人流进行区分。全面健身流线位于一层北侧和一层中部;商业流线位于一层南侧和西侧,面向商业价值较高的城市界面;比赛流线通过二层平台进入体育场和游泳馆。三股流线清晰明确,互不干扰。
对于绿化结构方面,采用借景的手法,将集中绿化置于场地西侧与城市中心绿化相邻,两者互为渗透,扩大了各自的空间感受。同时将屋顶绿化置于北侧屋面,与场地集中绿化连为一片,屋顶小憩,感受拂面微风,遮眼绿意。
图二 鸟瞰图
4 建筑设计
建筑整体形态取意“贝堤观海”设计将无棣三大城市名片“贝壳堤、碣石山、海水”分别抽象融入于建筑景观之中。贝壳形象与碣石山岩层层叠的意象作为建筑的主要立面元素。海水波光粼粼的意向则抽象形成中部轴线景观。三者有机结合,体块层叠组合,形成蕴涵无棣特有文化意味的建筑景观形象,打造无棣城市文化新载体。
考虑无棣县的经济情况,以“经济、适用”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摒弃华而不实的“异形”体量,和夺人眼球的“贪大”思维,在建筑形体上,采用方正的形态和合理的体量作为设计的基础。建筑立面元素采用预制式装配构件。缩短工期的同时降低造价。
以“以馆养馆”为运营策略,场馆适应比赛、训练、集会、演艺等多功能使用。同时,扩大商业的经营面积,增强场馆自身的造血功能。
功能方面,体育场规模为5000座以下,属于小型体育场,设计采用最为经济合理的单边布局,二层设置室外平台,进行疏散,一层为相关配套用房。除体育场外,有两处有比赛需求的功能—游泳馆和篮球馆,需要高大的空间,设计中将它们的疏散层设在二层,通过大平台进出。
体育场的下半部看台,以及游泳池下方的水处理设施,自然的置于平台一层中部,规避了此处无法采光的缺点,同时可避免地下室开挖,减少造价。以此为界,建筑南侧、西侧一层布置为商业用房;北侧一至三层,布置为球类场馆和健身场馆。各个空间大小、层高按照需求设置,实实在在地将各功能布置组合于建筑中,拒绝先有外观再配功能的情况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合理性和经济型,是我们结构体系的选用原则。除游泳馆和篮球馆这两个比赛空间,采用大跨度钢结构体系外,建筑其他部分均依据功能需要配套相应的跨度,减小跨度降低造价。同时,建筑的方正造型,也减小了大跨度钢结构体系的使用量,施工更便捷,安全更可靠。
5 结语
相对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在展现铿锵、力量的同时,更需要休闲漫步、快乐体育的精神补养。
轻风微拂,绿野流苏,让城市景观延伸进场地,把体育场馆更多的留给市民,使市民真正的参与到全民健身当中去,把“全国体育先进县”留在无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