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随着节能环保城市的建立,海绵城市和低能源开发等理念被越来越接受认可,已经成为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因为其高效的吸收渗透性以及对于城市原有生态水体的保护功能等符合绿色、节能、环保等时代价值,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市政道路建设当中。文章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应用研究
引言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水资源浪费、不科学利用等问题,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正好能够应对这一问题,将其用于市政工程设计中,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水资源,同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加强对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在城市建设当中促使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通过高弹性解决城市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各方面问题,确保城市道路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实现稳定发展。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后,一旦城市遇到暴雨侵蚀,可以确保市政道路建设具有良好的渗水、净水、吸水以及蓄水功能,在遇到干燥天气等情况的时候有效的释放存储水源,保持城市道路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往在城市建设以及管理方面,通常会在市政道路建设当中更关注雨水清排设计,这种设计考虑层面不够全面,难以促使相关市政道路设计获得良好发展成果。在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当中有机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着重将城市基本设施当做整体建设目标,不仅关注建设本身,还关注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设计施工,把相关设施有机的设计成水的载体。在市政工程设计当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需要加强关注城市用水安全问题,在实际设计以及施工建设当中,实现勘查城市各方面的水文条件,并对比城市规划相关指标,科学合理的设计并建设市政工程。在实施海绵城市理论的时候,需要结合多种生态技术,形成系统的连接点,促使其不仅能够全面补充地下水,还能对水循环实现良性调节,确保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存。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时候,需要积极开发雨水的管理系统,确保城市降水资源能够合理储存并安全利用,同时还可保障在强降雨天气条件下,城市道路能够顺畅通行。
2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2.1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市政工程道路中,人行道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构成部分,它能方便人们的出行,同时还是市政工程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人行道设计上是十分必要的。以往的市政工程施工通常使用不透水路面,进而会造成雨天积水或湿滑的现象,非常不利于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在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在铺装时采用的材料是透水性材料,进而在雨天时雨水可以通过这些透水性材料及时渗透到地下,不会出现积水的现象,还能对人行道路面的温度及湿度进行及时调节,进而更好地补充地下水资源。假设因为其他条件的限制不能保障市政工程当地的土壤的透水性,则还可设置排水管在基层的位置,同时控制坡度纵向的范围为≤2.5%,控制横向坡度的范围为≥1%且≤2%,这样也能将排水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2.2海绵城市理念在车行道设计中的应用
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对车行道设计一定要高度重视。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市政道路工程车行道路面使用的均是非透水性路面,该种路面经常会出现积水现象,严重时还会对地下水提供的补给造成阻碍,进而引发热岛效应。
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车行道的设计工作中,可改用透水性路面来实现径流量和回补地下水的目的。在具体的设计与施工中,还要将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设在车行道的上层,可能采用非透水性材料铺设车行道的中间层与下层,规避由于雨水量较大而严重入侵路基破坏市政工程的现象。在使用非透水性材料及透水性路面后,与路面在直接接触过程中,雨水就可顺着横坡排放到道路的盲沟中,然后流入绿化带或检查井,实现循环利用及及时排水雨水的目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必须控制坡度纵向的范围为≥0.3%且≤6%,控制坡度横向的范围为≥1%且≤1.5%。
2.3路缘石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
在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当中,一个重要设施就是路缘石。路缘石主要包括立缘石和平缘石,立缘石相比周围地表标高更高,能够促使雨水在缓慢流动当中统一集中的向雨水口当中流入;平缘石实际标高一般和周围地表持平,能够促使城市径流雨水向雨水口当中排入或者向绿化带当中流入。以往设计的立缘石,使雨水向绿化带流入速度相对较慢,为了有效提升其流入速度,可以通过间隔式立缘石、打孔立缘石以及豁口立缘石等形式实现。
2.4在雨水口设计中的应用
雨水口是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径流的基础措施,有助于雨水收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情况下,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往往会将雨水口设计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边缘位置,而在道路清扫、雨水冲刷的过程中,道路中的垃圾会被带入雨水口中,引发雨水堵塞问题,严重影响雨水的有效收集。尤其在遇到暴雨天气时,极易引发城市内涝,严重的还会出现面源污染。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雨水口堵塞、水质污染等问题,相关人员需要在传统的雨水口中设置截污装置,利用截污铁篦代替传统的雨水篦子,利用截污挂篮拦截污染物,确保雨水口的通畅性。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将雨水口设置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中,充分储存并吸收城市雨水。
2.5海绵城市理念在路肩边沟设计中应用
研究发现,在以前路肩边沟设计当中,通常情况都是水泥混凝土边沟,这种设计非常容易出现堵塞现象,同时还缺乏净水雨水的功能。针对于此,我们可以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路肩边沟设计中,设计植草沟,将景观性植被种植在地表沟渠中,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还能实效收集、净化、输送、排放城市径流雨水。一般来说,在径流量小,难以设置市政道路工程的地方,可积极使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则需干式植草沟设计方法,并定期进行维护。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海绵城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中重要的举措。当前,海绵城市工程在我国各大城市中都已经陆续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创造出更加利于生活的环境。当然,需要政府部门出台更多有力的政策,并做出合理的规划,将海绵城市优势发挥到最大,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黎瑞.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0):163-163.
[2]黄婉君.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国内的应用实践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3):72-72.
[3]孙庆东.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建设科技,2019(11):84-85.
[4]高一博,赵昊阳,马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5):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