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设计心得—以《杭温高铁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5/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3期   作者:徐鹏
[导读] 结合杭温高铁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设计
                 摘要:结合杭温高铁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设计,分析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的关系以及总体布局,并总结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趋势。
         关键词:站前综合交通枢纽  山水文化  进站层  出站层  地面层  立体交通模式  人车分流  中转平台
一、如何定义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
         在中国三、四线城市,人们脑海里都藏着这样的记忆,每座城有个火车站,站前广场上有出租车、小巴、赶火车的人、下火车的人,混乱不堪却也勃勃生机;随时间的推移,站前广场实现人车分流;接着旅客的需要越来越细致,比如进、出站的旅客交通方式多样化,有打车的、有自驾的、有坐公交车的、也有人行的;需求的多样化,有想买纪念品的、吃饭的……。通过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中转和梳理,使进站的旅客通过城市周边交通体系能安全、快速、有序的进入站房;使出站的旅客能快速疏散到城市周边交通体系中。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为站房和城市的中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一般包括公交车站、旅客集散中心、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场和集散广场,以及各种车行匝道和落客平台。
二、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的关系
2.1 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对城市周边交通体系的影响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对周边的车流产生巨大的作用力。首先主要进场通道的车流加大,车流以站前枢纽为目的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有序性;主要出场通道的车流也加大,车流以站前枢纽为出发地,具有发散性和无序性。为了缓解增加的车流对进出场通道交通的压力,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比如楠溪江站采用主要进出场通道(北部通道和枫林大道)和次要进出场通道(规划二路-珍下路和孤山路)并行,平时以次要进出场通道为辅助交通,如果主要进出场通道发生拥堵,迅速把信息传递给司机,通过次要通道进行分流以缓解交通压力。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交通中转站往往是公交车的起始站和终点站,对公交车线路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中旅游集散中心是则是到各县、镇或景区大巴车的起始站或终点站,直接决定旅游大巴车的交通路线。
2.2 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的文化载体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是旅客到达城市的第一站,也是呈现城市文化气质的第一个窗口。比如悠悠三百里楠溪,百转千回。山水、古村、耕读文化相互交融。隐隐青山,迢迢绿水,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长卷,也孕育“山水文化”。楠溪江站站前交通枢纽的设计理念是“山水城市”,标高为66米的站前广场作为出站旅客的观景平台,前面就是整个高铁新城的绿轴和中央公园,前面没有任何遮挡,可以俯瞰整个新城的绿轴,包括广场两边的过街天桥也成为景观长廊。
         站前广场和城市广场本身也设计成一个仿自然生态的屋顶花园,由城市广场到标高66米的集散广场的楼梯,中间设置了跌瀑、绿色平台犹如大山之间的自然景观瀑布、岩石。跌瀑最后汇入城市广场中的“墨池”,墨池中放置一个现代雕塑,采用不锈钢制成的山形。寄寓着山与水,象征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集散平台中设置两个中庭,跌瀑由平台流向一层庭院的水池; 水面中有周边建筑和群山的倒影,人在广场中行走,每个角度的景观都不同,不时的给人带来惊喜。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筑屋面汲取枫林镇传统民居屋顶形式的精华,也为了表达综合交通枢纽的速度感、韵律感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对悬山屋顶进行了变形,又原来直线变为曲线,并采用连续曲线形式,表达韵律感和速度感。屋面的材质选用银灰色的金属屋面,使整个建筑形式更加现代,更加简洁,符合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精神气质。连续弧线屋顶相互叠加,与远处层峦叠嶂的群山遥相呼应,整体建筑也融入枫林镇的“山水文化”之中,符合“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

                                     1 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鸟瞰图

                                               2 出站广场透视图
2.3 中小型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落成带来巨大的人流、车流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契机。枫林镇围绕楠溪江高铁站构建新的城市核心空间—“高铁新城”,塑造楠溪江全域旅游的门户窗口。“高铁新城”的功能包括交通集散功能、门户展示功能、商业休闲功能、旅居服务功能,通过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优先辐射带动枫林镇的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进而辐射带动楠溪江全域旅游的提质发展。
三、中小型高铁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布局。
         3.1 规模预测
     对站前枢纽规模的精准预测是设计站前枢纽的前提条件。如果规模预测过大,势必造成浪费以及城市尺度的缺失;如果规模预测过小,又会造成人流、车流的拥堵。站前枢纽规模的预测其实就是站房对交通需求的预测,影响因素很多,比较复杂。
         总体思路—对于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最主要的的对于建设规模的影响因素来源于场地所容纳和承担的不同交通(包括人流)的规模。建设规模具体指标表现为:社会停车场的停车数,出租车蓄车场停车数,旅游大巴车以及公交车蓄车场停车数等。交通枢纽工程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量预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同类型站点的类比、枢纽服务范围的分析、枢纽周边用地开发特征的分析,依据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特征、未来楠溪江枢纽交通出行特征,科学预测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客流量以及换乘交通量
         3.2 设计难点—如何解决场地高差的问题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属于人流、车流密集型建筑,如何在狭长的地块解决14米的高差,做好各方面的衔接、组织功能的分区以及交通流线?是最大的设计难点 。设计中巧妙利用地形,设计出三个不同标高的立体空间层次:标高72米的进站层、标高66米的出站层、标高58米的地面层, 人流通过楼梯、自动扶梯、电梯、风雨走廊实现空间层次的转换;车流通过上行坡道、下行坡道、上匝道、下匝道实现空间层次的转换,完美的解决人车流线问题。
         3.3 合理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一心、一轴、三层、六片区
         一心:以高铁站为核心,围绕高铁站房打造枢纽体系。
         一轴:以高铁站,站前集散广场为基点向城市延展的东西向主轴。
         三层:结合现状山地高差关系,形成高架落客平台进站层(72.56标高层),出站层(66标高层),地面层(58标高层)等三个不同标高的立体空间层次。
         六片区:在地面层(58标高层)和出站层(66标高层)上布置的六个功能片区。
         标高66米的出站平台为整个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核心转换空间,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高铁站的出站乘客的出站通道与标高66米的平台无高差相连接,并通过此平台到达南北两边的出租车等候区和社会车停车场。
         (2)标高66米的平台成为人流由城市广场到高铁站的衔接空间。
         (3)标高66米的平台把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六个功能片区划分为上下各三个功能区。
         (4)标高66米的平台中间的集散广场为整个综合交通枢纽的景观平台,朝西可以俯瞰城市绿轴,朝东可以看到高铁站与山体的交融。

                                               3规划结构分析图
         3.4 功能分区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就是城市交通与铁路交通的转换平台,因此功能包括旅游集散中心、公交车首末站、社会车及租赁车车辆蓄车场、出租车蓄车场、公共换乘空间、站前广场及商业配套设施等多种功能区。如何利用场地的现状条件合理布置各功能分区,理顺各条流线至关重要。
         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采用三个不同标高的空间层次,58米的地面层与周边城市道路平接,车行出入最为方便,大型车停车场和公共换乘空间布置在这一层比较合理,由于地块狭长,功能片区依次排开,中间布置商业配套设施,左右两边分别布置公交首末站和旅游集散中心;66米的出站层与站房出站通道平接,车流要通过上行匝道才能到达,小型车停车场和公共换乘空间布置在这一层比较合理,与站房出站通道直接相连时集散广场,左右两边分别布置出租车停车场、等候区和社会停车场及服务区;72米的进站层与站房首层平接,布置车行的落客平台和下行的匝道。各空间层次的功能分区明确、合理与地形有机的结合。

                                    4 规划功能分析图
         3.5 交通流线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本质就是解决各条交通流线中转的问题,交通流线与旅客的需求、出行的方式、站房的等级、城市发展的程度都息息相关。以楠溪江站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为例,主要的交通流线有:
         (1)社会车辆(租赁车)流线:
         1.送客流线
         社会车辆由匝道上高架落客平台,送客后下高架平台离场。
         2.接客或停车流线
         车辆由匝道进入广场出站层停车场,接客后下坡道离场。
         (2)出租车辆流线:
         1.送客后空车驶离或回场接客
         车辆由匝道上高架落客平台完成送客后,一部分空车驶离、一部分由回场匝道进入出租车蓄车场,接客后经出租车专用匝道驶离。
         2.空车驶入蓄车场接客
         车辆在站前大道上由坡道进入出租车蓄车场,接客后驶离。
         (3)公交车流线:
         公交车由枫林大道地面入口进站,在站房附近下层空间落客后进入公交站台,接客后经由站前大道驶离。
         (4)旅游大巴流线:
         旅游大巴亦由枫林大道进站,落客后进入旅游集散中心,接客后驶离站前大道。
         (5)人行流线:
         1.人行进站流线
         高架落客平台出租车及送客人流直接进站;小汽车停车场人流停车下客后,经过风雨走廊由楼扶梯上至站房层进站;公交、大巴落客人流,经过下层空间由楼扶梯上至站房层进站;非机动车、广场人流、中轴线城市人流,均通过大台阶、景观天桥、风雨走廊、楼扶梯进站。
         2.人行出站流线
         旅客出站后,可直接到达出站广场,通过风雨走廊到达出租车蓄车场、小汽车停车场;也可通过广场两侧服务中心,下至地面层进入公交、旅游大巴集散中心;还可以通过风雨走廊、景观天桥到达城市景观中轴线。
         本方案车行布置在广场外围,广场内部为人行,通过集约的立体交通模式,车行流线,人行流线互不干扰,人行换乘紧凑高效。各交通方式之间转换距离200米以内,实现了全站区“两分钟换乘”的设计目标。
5内部交通体系分析图
         3.5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与站房的衔接方式
         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为站房服务,与站房的联系也最密切。在竖向上,进站的落客平台与站房首层平接,高差通过平坡解决,方便旅客携带行李进出;出站的集散广场与站房的出站通道平接,并有风雨走廊与公共换乘空间相连,方便下雨天旅客的换乘。另外落客平台与站房的外墙有至少12米的间距,保证旅客的安全以及落客平台的畅通。
四、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模式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城市设计方向是不断挖掘每个城市的历史,继承和发展每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站房与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文化的第一个展示的“窗口”,其设计语言必须注重每个城市文化的传达。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与人们的出行方式、站房不断扩大的规模紧密相连,其设计要考虑与时俱进和前瞻性,比如网约车的兴起,春运时站房人流急剧扩大,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预留发展空间和灵活转换的弹性空间。站前综合交通枢纽为站房服务,而两个建筑执行的标准和程序都不相同,要做好站前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必须协调好站前枢纽和站房的关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