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3期   作者:韩杰
[导读] 土地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石之一

         摘要:土地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石之一,在前期发展中,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人们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将沼泽森林变为耕地,但土地资源依旧有限,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能再加剧。如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如何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土地资源管理的准则也发生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目前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是,通过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现有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在使用结构上进行调整,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影响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整理,调整土地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对原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这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与国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也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眼光来看,认识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完善相应对策,使土地资源整理工作高效展开,是对国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思考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
1.土地资源管理的作用
         土地资源有限且供不应求,生态环境的改变更是不可逆转,如何平衡二者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最大问题。在过去,我国一味的重视粮食的产,忽视了林木渔业的发展,导致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土地资源不能被科学有效的利用,整体耕地水平低于国际平均值。故而在没有找到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方法前,只能牺牲自然生态换取耕地规模和粮食产量。而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侵扰,继续破坏自然生态供给耕地需求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此便只有科学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将土地的价值发挥最大化,努力增加其附加值,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这也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增加不仅推动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也推动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1]。
2.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2.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土壤或岩石因各种因素影响,出现雨滴及地表径流剥离、搬运、堆积等问题。影响因素主要在人为和自然影响之间,更多的是两者的联合作用结果。据相关研究表明,截止目前,我国38.6%国土有水土流失情况,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并且流失速度仍在不断加快。重灾区在黄土高原等地区,接近79%的土地资源存在水土流失情况。
2.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原本的非荒漠化地区出现荒漠化现象,主要特征是风沙活动、类似荒漠化环境的形成,表现景观为大量土地呈风沙地形、地表沙粒粗化、地力下降以及植被稀疏。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在北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参考文献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土地荒漠化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7.3%,它已经危害到人们原本的正常生活,包括但不限于对城市公路、铁路的侵蚀。这都是由于人类的不当活动引起的,比如肆意砍伐树木,截流河道等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
2.3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分为多种不同情况,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盐碱化是因为土地本身干旱少雨,蒸发水分过多,造成当地土壤含盐量较高。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盐碱化程度与季节特点相关,原因则是海水倒灌。参考文献有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土地盐碱化面积已有9913万公顷。
2.4土地管理机制不足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各方面都比较松散,各管理部门职能分配不明确。但在当时社会中同样的管理机制使得土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不断变迁,同样的土地管理机制不能顺利进行。主要问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管理主体不能有效集中,另一方面是土地管理相关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在新形势发展的情况下,相关举措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相关管理人员在职能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严重的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还容易造成管理漏洞,还会形成腐败[3]。


2.5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过去土地资源管理的技术知识不合格导致我国在种植方面偏向严重,忽略了除农业以外林牧渔业的萎靡,生产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低下,整体耕地水平逊色于世界平均水准。同样的,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同样低下,这在工业企业中尤为突出。
2.6征地补偿不落实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民地征用规模范围不断增加,且补偿措施没有统一标准,被征地的人们很难保证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上访闹事,拒搬拒迁成为社会常态,经济发展与建设工程受到严重阻碍,相应的效益严重下滑。
2.7违章建筑
         城市建设过程中违章行为屡见不鲜,违章用地和违章建筑经常出现,农村和城郊更是重灾区,而这些违章行为最终只以罚款收尾。此类行为不仅不利于土地资源管理,还导致事态更加的混乱[4]。
3.土地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有利影响
         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对林、水、路等诸多因素综合管理,使当地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专门打造出或者适宜农耕,或者适宜渔业的良好环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使土壤具有良好的蓄水能力,增强了防洪抗旱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再有土地资源管理采用农家肥灌溉和秸秆过腹等措施,很大程度上改良了土壤的原有结构,同时增强土壤的肥力,为以后的耕种提供有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平衡自然生态与人耕的矛盾,提高耕地利用率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之一。
3.2不利影响
3.2.1生物多样性下降
         在土地资源管理前期发展中,为了扩大耕地规模,不惜破坏自然生态将林地沼泽变为耕地。一时的耕地优势,后果却是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生物多样性也随之下降。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的抑制功能遭到破坏,害虫大量繁殖,庄稼被其危害,农业生态系统也随之遭到损害,补偿能力和缓冲能力退化,乃至丧失。
3.2.2生物群落趋向不稳定
         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往往不能明确生态系统的具体要求,导致所规划的内容欠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会为了某一方面,比如视觉方面的享受而忽略生态系统的需求,导致适宜的生物栖息地日益减少。再比如过分注重实际运用而忽视生态性,还有现代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结合难度,导致气温变化诡异,生物群落趋向不稳定,农业生产被埋下巨大隐患。
3.2.3土地退化
         为了追求管理的效率和收益,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未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范围的使用机械施工和管理,导致土地物理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土壤团聚体变差,结构不稳定乃至退化,有机含量的减少,生态系统不稳定,最终土地严重退化。
3.3.4对生态景观的破坏
         当地方特色与土地资源管理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乡村特色景观,才能更进一步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但大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人员不具备,甚至没意识到这个方面,管理中抹杀地方特色将其变为规划呆板的模型,还对当地生态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5]。
结束语:
         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石,但近年来我国暴露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诸多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则更加严重的影响着有限的土地资源。经过分析可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不可少。注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坚持生态环境的重建,遵循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原则,同时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管理,深化土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等积极向上的良好措施,能确保我国土地资源被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利用。

参考文献:
[1]余洋,张进德,潘莉.土地整治综合研究进展评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35(5):34-48.
[2]李洋. 新时期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优化新思路分析[J]. 智能城市, 2019(10):100-101.
[3]李英龙.浅谈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286. 
[4]陈辉. 论乡镇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住宅设施, 2019(6).
[5]江志平. 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中空间信息技术的运用探讨[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