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人流量较大的场所,近年来寺庙发生火灾的频率较高。如何对寺庙进行火灾防控管理是青海政府和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寺庙内火灾防控难度大、寺庙内僧尼和建筑管理人员消防意识不强、无法添加高效灭火设备、改建寺庙古建筑难度大等难点分析了对青海寺庙进行火灾防控管理的难度。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多个可行的管理措施,对后续青海寺庙火灾防控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青海寺庙,火灾防控,火灾诱因
1.前言
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象征,寺庙不仅是佛教僧侣们住宿的居所,也是我国非常重视的文物古建筑之一。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始终存在。寺庙内蕴含的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文物、民俗、音乐等等。青海省包括西宁塔尔寺、玉树文成公主庙、西宁北禅寺、海东乐都瞿昙寺等多个著名寺庙[1]。2019年9月25日,青海同仁县隆务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由于有13名僧舍在该寺庙中休息,火灾最终造成4人死亡的悲剧。这一事故的发生引起引起了人们对于寺庙火灾防控管理的高度重视。
对青海寺庙进行火灾防控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该工作需要在不破坏寺庙原有环境和风貌的基础上,对青海寺庙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维修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不能一味的照搬城市中各种建筑的火灾防控措施,要有针对性的对寺庙自身进行消防设计。通过考虑建筑风格和人流量大的特点,对青海寺庙添加基本的消防设施,从而有效进行火灾防控管理。
2.当前青海寺庙火灾防控管理的难点分析
2.1青海寺庙火灾防控整体防控难度大
青海寺庙多为古建筑,而对于古建筑进行火灾防控管理的难度并不简单。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都会给寺庙的火灾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2.1.1 青海寺庙中致火因素较多
多数的青海寺庙建设时间较远,建设过程中遵循“天人合一”的原则,将自然融入到建筑之中,大多采用土木、砖木等结构来建造[2]。而这些建造材料的耐火度较低。经过排查,青海省的部分寺庙建筑内部的梁、柱上暴露着未采用保护措施的老化电线,这是导致寺庙火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寺庙中僧尼多居住在宿舍之中。日常的厨房用火和宿舍超负荷用电也是火灾发生的重要诱因。此外,在寺庙的建筑装饰中多采用的是哈达、幔帐等可燃织物,建筑内多处存放着经书等易燃物质,这都是很容易引起火情的因素。
2.1.2 青海寺庙中火灾防控设备不足
目前,多数寺庙已经认识到了火灾防控的重要性,采购了基础的消防设备。但是,部分寺庙的火灾防控设备并不充足,无法满足每位僧尼和游客的消防需求。针对寺庙这种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基础的消防设备很难达到有效的保护。由于木结构的影响,梁、柱结构上装载的基本简易报警和简易喷淋系统无法及时高效的对火灾进行探测。而为了保留寺庙这类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和文化价值,也无法直接配置灭火效率高的固定灭火设备。
2.1.3 对青海寺庙中的火灾进行扑灭难度大
一旦发生火灾,青海木结构的建筑和建筑内部的幔帐、经书等易燃物品会直接成为火灾很好的传递物,诱发更大的火灾。而部分寺庙遵循“深山藏古寺”的思想,远离发达的城市,建造于交通非常不便利的深山之中。这就代表着这些寺庙发生火灾之后,消防队很难迅速到达火灾现场,快速扑灭火情。对于较大的火情,这些弯曲危险的山路也给消防队进行火灾扑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难以利用回车场运水供水。
2.1.4 发生火灾疏散难
青海寺庙大多是古代所建,建造时间较为久远。因此,其对于火灾疏散通道的建造并不完善。由于寺庙人流量很大,一旦发生火情,需要对僧尼和游客进行及时疏散才能够减少人员的伤亡。但是疏散通道的不足和游客对环境的陌生都会给请到寺庙的火灾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2 青海寺庙内僧尼、游客火灾防控意识不足
社会生活的舒适和便捷一定程度上麻木了人们的消防意识。也就是说,部分人们缺乏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没有科学处理火灾隐患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有效掌握灭火设备的使用方法。部分僧侣存在侥幸心理没有认真学习寺庙古建筑相关的火灾防控规定,导致在真正火情发生时无法及时扑灭火情,造成火情进一步扩大、损害人身安全。而来寺庙烧香、拜佛、请愿、诵经、吃斋的游客在不熟悉寺庙情况的条件下,没有认真牢记各处的消防设备和疏散地点,导致自己在火情发生时不能第一时间离开事发地点,只能满寺庙乱跑,给消防工作带来阻碍。
2.3 对青海寺庙进行火灾防控建设难度大
对青海寺庙进行火灾防控管理,不仅是僧尼和游客的责任,有关政府也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通过对寺庙进行维修和改造来满足火灾防控管理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目前自动化的消防设施不论在检测方面还在在扑灭火灾方面的准确率都远高于传统的消防设施。但是,自动化的火灾防控设备无法简单的安置在青海寺庙内。在安装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到寺庙这种古建筑的文学价值和火灾防控设施的合理位置,避免因喷淋和水泵系统给寺庙建筑带来的损坏等问题。
3.对青海寺庙火灾防控管理的加强措施分析
3.1 落实青海寺庙所在地区的政府责任
火灾防控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政府部门也应该承担起消防维护的责任[3]。青海省内各个寺庙所在的政府应该积极对管区内的寺庙进行消防排查,根据每个寺庙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火灾防控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因地制宜的做好青海寺庙的火灾防控管理工作。
3.2 对僧尼等人员进行火灾防控知识的培训
通过对青海寺庙内僧尼和建筑管理人员进行火灾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每个寺庙内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减少寺庙火情的发生和火灾发生后的人身损失。通过僧尼和管理人员日常仔细的排查火源,减少火情的发生。在人流量大的季节,指派人员专门对旅客进行消防设施位置、疏散通道等的讲解,从而提高游客的火灾防控意识、有效避免火情发生后人员恐慌而造成的伤害,快速及时的疏散旅客。
3.3 完善青海寺庙建筑内部的消防设备
僧尼和建筑管理人员定期对寺庙建筑内部的消防设备进行排查,对损坏和缺少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添加。在不影响寺庙古建筑原有风貌和文化价值的前提下,添加报警准确率高和自动化报警设备;设置能够远程供水的消防软管卷盘和轻便的消防水龙;对于建立在深山中,位置偏僻和道路不通的寺庙,在寺庙周围建立蓄水池来防止火情扩散的问题。
3.4严格控制青海寺庙对火对电的合理应用
上面我们提到,部分寺庙内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的老化电线、僧尼等人员在宿舍的超负荷用电、在厨房的不当用火操作也是火情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如果能做到严格管控青海寺庙内用火用电,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免火灾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政府可以制定统一的寺庙用电用火管理条例;建筑内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寺庙内宿舍进行大功率用电器具、易燃易爆品的排查;另外,游客吸烟、点火等操作也是寺庙火情的诱因之一,对于人流量多的核心建筑严禁用火用电,严禁游客在内部吸烟。同时,对于青海寺庙内经常出现的香烛等传统照明设施,可以用现代的固定式照明灯具代替。
4.结语
火灾是夺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安全事故之一。对火灾进行防控管理是各个地方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对于建设较为久远的青海寺庙,火灾防控的难度较大。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从寺庙古建筑和人流量大的角度出发,做好各地区寺庙火灾防控管理的工作。通过对僧尼和寺庙建筑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火灾防控意识,避免火灾发生的各项诱因,从而有效进行青海寺庙的火灾防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洁. 青海省寺庙及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对策[C] 中国科协年会. 2008.
[2]甄伟. 藏传佛教寺庙的世俗化研究——以青海塔尔寺为例[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2(8):354-354.
[3]范平安. 创新社会消防管理, 完善火灾防控体系[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09):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