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市场经济要求土地管理工作作出调整,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确立土地管理理念、调整管理方式是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向城市,加快了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城市居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本文探究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对土地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缺陷进行分析,为改善土地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措施。
关键词:管理措施;土地管理;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解决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工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好坏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下,政府必须要充分了解土地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使用高效的管理措施、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目标、制定出科学的土地管理评价体系等措施加强土地管理。
1.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现状
1.1人均耕地面积少
在最近几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地减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1]。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截止到2017年,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相比于2016年要减少0.02亩。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平均人均耕地面积有较大的差距。
1.2城乡土地不同程度存在粗放式管理
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着手点。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农村人口相对较少,人力资源不足,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利。因此,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够全面、不够彻底。我国要求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按照计划落实土地管理工作。但是,部分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开展的粗放式管理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土地资源发展的要求。
1.3农村资源要素还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要素
在建设用地上,农村土地资源不能转换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开发土地资源的集团规模较小,由于企业人手不足导致地方性土地产业的发展趋于停滞。在中西部地区,多数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房屋和农田废弃。此外,部分农村采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时不够灵活,造成农村资源不能及时地转换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新形势下土地管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措施
2.1 加强耕地保护
对耕地进行保护,是经济新常态下开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必要举措。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各项工作加以约束与管理。在对耕地进行保护时,要设立奖惩制度。对于违法开垦土地的行为进行严重打击,对于合理利用废弃耕地的农民进行奖赏,鼓励其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耕地。要完善土地监管机制,做到保护耕地的工作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此外,要改革创新耕地保护工作。土地监管部门要和其他部门进行协同工作,及时交流耕地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部门共同解决问题,保证耕地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开展耕地保护工作中,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耕地面积进行实时数据记录,利用科技开展土地管理和保护工作。
2.2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应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管理,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2],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在制定土地监管制度时,要征求土地管理部门和城乡各部门之间的意见,确保土地监管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土地监管制度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在对管理新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推动实验区的建设,逐步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的科学性[3]。要严格控制建筑用地所消耗的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采用新型的土地监管模式为土地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3使用高效的管理措施
开展土地管理工作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条件来作出调整。此外,还要制定耕地补偿管理机制。通过跨区域对耕地指标进行调节,打造农田示范区域,强化土地的建设管理[4]。要对耕地的质量和面积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采取“废地复垦”和“迁村腾地”等方式,促使“迁村建镇”工作的有序开展。要加大对城镇中低利用率的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确保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空地。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工厂要有产业链条,进行规模化生产,在闲置土地上设置工厂,合理地利用经济建设中的土地资源。
2.4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土地管理部门要长期进行农村土地改革工作,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土地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繁多,因此,在监管土地资源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土地监管部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依据,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对部分地区进行土地改革。采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5]。
2.5 明确土地管理工作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开发土地资源时,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调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垦土地,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案保障生态环境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专业人员要根据当前城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发展趋势和城市地形地貌等方面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调研和规划,设计出最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始终坚持对土地资源进行监管,对土地资源监管时,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此外,要重点利用低效土地。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减少对原有耕地和林地的破坏,减少开垦土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6 制定出科学的土地管理评价体系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土地资源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所用空间的需求量。为了减少这种现象,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依据土地类型和面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以及有重大规模建设的城市,土地管理部门适当开发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与该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量之间达到平衡。此外,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出科学的土地管理评价体系,对所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如对土地利用率、土地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方案、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施工建设所需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审批,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土地管理评价体系。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对土地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管理部门要做到不断地提高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土地资源的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本文通过探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的利用和管理现状,为改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瑞杰.刍议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J].吉林农业,2019(20):43.
[2]梁继斌.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探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124.
[3]申艳.试析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J].建材与装饰,2019(26):186-187.
[4]李耀.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9(10):228-229.
[5]侯朝炜.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9(04):11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