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5/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3期   作者:宋睿新
[导读]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建筑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  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建筑行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依据沉降观测所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施工,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整体安全性,同时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仔细分析建筑沉降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而起到提高观测精度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应对策略
前  言
         沉降观测属于测量工作的一部分,是整个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对建筑物来说,建筑物的观测精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观测效果以及观测技术将直接影响的建筑整体安全性,也是最终验收工作所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多,观测工作进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建筑物的质量水平,也是决定最终建筑物安全性的核心因素,文章将重点分析沉降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现状,对建筑物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对沉降技术进行优化,进而提高沉降工作的监测精度,保障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1 建筑物沉降变形的监测
1.1 沉降观测精度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沉降工作的开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图纸方面,设计人员没有参照有关工程规定,提出沉降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没有对图纸进行详细标注。其次,在建筑物施工现场,相关工作人员对监测观测点保护不当,造成了观测数据失实。以至于出现虚假观测数据,影响最终数据的可靠性。因此,施工完成之后,管理人员有必要进行复核。
1.2沉降观测实施程序及步骤编制
1.2.1 设计书的编制
         沉降工作开展时,施工人员需要参照设计书进行。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设计人员务必保障设计书的科学全面,保障有关操作能够落实到位。在设计书编制工作完成之后,甲方需要对设计书进行批复。在编制设计书时,设计人员务必考虑到人员的流动,施工人员需要选择专业素养较高的从业人员,并保障从业人员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监测工作开展时,选择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
1.2.2 按照规定观测
         若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存在问题,技术员需要仔细分析测量过程并找出具体原因,通过计算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保障检测工作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在选择观测工作的开展精度时,设计人员需要结合施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并参照有关工程标准解决。
1.2.3 布设沉降观测点
         在设置观测点的实际位置时,设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到所在地的实际状况并结合建筑物的自身特点。同时,设计人员务必保障建筑物的特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观测点可以布设的位置众多,包括建筑物的柱基以及中轴线。若是建筑物自身高度较高,可以考虑布设在与轴线对称的位置。
2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方法
2.1 选择合适的基准点
         建筑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宜避开高压线。基准点应埋设标石或标志,且应在埋设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进行变形测量。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7d。基准点应每期检测、定期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基准点复测周期应视其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月~2月复测1次,施工结束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1次。当某期检测发现基准点有可能变动时,应立即进行复测。当某期变形测量中多数监测点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立即进行复测。复测后,应按相关规定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基准点可分为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当需同时测定建筑的沉降和位移或三维变形时,宜设置同时满足沉降基准点和位移基准点布设要求的基准点。当基准点与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工作基点应设在相对稳定且使于进行作业的地方,并应设置相应的标志。每期变形测量作业开始时,应先将工作基点与基准点进行联测,再利用工作基点对监测点进行观测[1]。


2.2 合理布置观测点
         观测点位置能够有效反映最终沉降数据,观测点的位置选择也会对最终数据产生极大影响。因此,设计人员需要谨慎考虑观测点位置。技术人员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以及环境特点。在布设观测点时,需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物对于低层建筑物的影响。同时,若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在地震带内,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开展大量局部检测工作。在建筑物内部的承重墙等地点,设计人员可以考虑增设额外的监测点,提高最终监测结果的精确度。
2.3 规定合适的观测周期
         为了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建筑物沉降状况,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周期性。具体周期的长短需要依据设计工程进度、地质特点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首次监测工作完成之后,若建筑工程整体停工时间较长,则需要在再次开工之前再进行一次检测。停工期间,监测人员仍需保证固定频率的监测工作。若发现施工工地附近存在大量积水,也需要再次进行监测。在工程开展前期,监测人员需要适当提高观测频率,直到建筑物的沉降状态趋于稳定。
2.4 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依据工程实际需求,在检测工作完成之后,施工人员需要提供对应的监测数据,并对数据及时处理,仔细分析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尽可能消除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测量误差。在每次检测工作完成之后,工程人员需要仔细审查监测数据,保障最终数据的精准性。工程人员需要依据检测数据制定表格,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绘制图表之后,工程人员需要仔细分析沉降趋势以及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同时绘制数据模型,为沉降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3 沉降观测精度控制的策略
3.1 完善水准网
         水准基点是观测工作所需的基本点,在不均匀沉降情况下,观测基本点呈现出固定性的特点。因此,水准点的选择以及水准网络的完善都是观测工作的核心环节。在测量环节,一般一个测量组包含三个基准点,同时配备一个测量站。为了尽可能确保检测工作的精准度,技术人员一般需要设置好起算点位置,并确定观测点以及基准点的详细位置。在选择基准点位置时,施工人员需要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高且较为稳定的区域,并依据沉降观测结果选择埋设深度。一般情况下,观测点需要设立在墙体半米高处,并适当增加建筑物中基点数量。除此之外,技术人员需要考虑到外界环境因素对于基准点位置的影响。例如,气候因素以及地质因素,都将影响到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检测工作的精准程度。
3.2 严格设置沉降观测点
         在开展监测工作之前,技术人员需要仔细分析观测点位置,并结合建筑物的自身特点,对观测点位置进行合理布设。例如,技术人员可以考虑将观测点设立在锁口梁上方区域,并在支角处设立监测点。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到地质因素对于最终监测点位置的影响。
3.3 严格把控沉降监测的时间
         一般而言,监测周期的选择一般都具有固定规律,能够有助于工程人员了解观测结果。一般在建筑物正式使用之前,监测工作需要定期开展,保障建筑物的沉降数据趋于稳定后,才能够停止检测工作的开展[2]。在特殊状况下,工程人员需要适当增加对于建筑物的观测频率。在时间把握方面,技术人员需要严格参照工程标准,制定合理的检测周期,保障最终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为结果的判定提供数据支撑。
结  语
         综上所述,沉降观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整个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十分复杂。观测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使用众多精密仪器,也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具备充足的耐心。观测工作对于最终数据精准度要求较高,且耗费时间较长。为了保障最终建筑物的安全性,观测人员需要对沉降现象进行仔细检测,了解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水准点的合理性与最终观测结果的精确性密切相关。因此,观测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沉降情况,了解测量精准度,仔细分析研究观测数据,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将极大程度地保障整体建筑物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余周佑.探究提高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方法及措施[J].智能城市, 2018, 4(3): 155-156.
[2] 陈在.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 2019, (4):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