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针对常州莱蒙都会C区工程,根据场地周边的实际情况、场地地质条件、因地制宜的分析研究了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基坑施工组织方案,并结合紧邻文保建筑这一情况,优化改进相关的支护体系。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基坑支护;基坑开挖;文保建筑保护;环境保护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深基坑工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深基坑工程的关注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基坑的深度及面积屡次刷新纪录,类似上海海门路55号地块项目,基坑面积30440m2,开挖深度36.25m,为上海基坑开挖深度之最,相当于在地面以下十二层的深度;南京金鹰项目,基坑面积52000m2,平局开挖深度23.05m,最大挖深33.7m,此类工程一般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而任何一个基坑的事故,不论其大小,均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可能产生极为恶劣的后果,因此如何做好基坑支护的整体设计,确保整个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护体系的稳定安全,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稳定是各类相关人员密切关心的一个问题。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常州莱蒙都会C区项目。工程主体结构为1栋15层高层商住楼、2栋29层高层住宅、1栋44层超高层住宅、1栋48层超高层住宅及部分3-6层商业裙房,地下二层,总建筑面积125159m2。
工程基坑面积为13500 m2,呈“凹”字形,东西长约190m,南北宽约95m,总延长米约618m。
场地原为居民住宅区,西大街小学、轻工局招待所,原有建筑基本拆除,地势基本平坦。地貌为长江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类型单一。根据勘察报告,各土层特性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表1 土层特性情况表
.png)
2 围护体系选型研究
深基坑围护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及周边环境安全、工程造价的多少、工程进度的快慢,必须因地制宜、认真分析研究。
大多数基坑采用较为单一的支护体系,例如:放坡开挖、地下连续墙加混凝土支撑、止水帷幕排桩支护加支撑系统、SMW工法桩加钢支撑系统、土钉墙等,上述各类支护体系,经过多年的实际运用,再加上Clough[1]支护体系刚度研究以及Addenbrooke[2]位移柔度概念等理论支持,已经有了完善的经验总结及系统理论。而针对本工程的基坑开挖深度、面积、周边复杂的环境等实际情况,将从围护体、止水帷幕、支撑形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2.1围护体选型分析
根据已实施的大量基坑工程的成功实践经验,类似地下二层基坑工程普遍采用板式支护体系,板式围护体一般可供选择的有SMW工法以及钻孔灌注桩结合止水帷幕。
围护方案阶段对包括上述两种围护型式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从经济角度出发,SMW工法三轴桩水泥掺量比普通三轴水泥搅拌桩掺量高7%左右。
根据工程的实际工况,考虑到本基坑工程规模较大,类似规模的深基坑工程如采用SMW工法作为围护体,其内插型钢虽然可拔出回收利用,但一方面由于型钢租赁期较长,同时将产生机械二次进出场费。另一方面根据地勘情况,由于本工程浅层土层渗透性系数很大,如采用SMW工法作为其围护体,由于该类型围护体自身的特点,对围护体的变形控制较为严格,否则将会产生由于变形过大引起SMW工法搅拌桩开裂,从而导致基坑发生渗漏水的不利情况,为控制围护体的水平变形势必辅于增大内插型钢插入密度的措施,因此采用SMW工法作为围护体,虽然有一定有一定的施工便利性,但其经济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从技术角度而言,主要考虑围护桩的刚度及施工条件情况。根据计算,按同刚度原理折算成地下连续墙厚度,则h=0.440m。钻孔灌注桩拟采用Ф700@900,同样折算后,h=0.451m。钻孔灌注桩刚度较有优势。通过简单的比较,可以发现在通常情况下,钻孔桩往往有较大的刚度,能够更好的控制墙体变形。
2.2止水帷幕选型分析
由于场地内存在承压水层,第一承压水层从(5)层粉土夹粉砂层至(17)粉砂夹粉土层,承压水层局部区域虽有隔水层隔开,但从整个区域考虑是贯通的,其平均深度根据断面图显示可达到33米左右,完全隔断承压水层除地下连续墙外其他技术均不能有效达到。分析地勘报告并结合现场抽水试验后可知,该基坑地下承压水情况与上海7-1、7-2层承压水类似,采用止水效果较好的Ф850@60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隔水帷幕,虽不能完全隔断承压水层,但能加大绕流路径,减少渗流水量,有效隔断降水坡线。使基坑外的承压水降水水头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减小影响范围和周边沉降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本文认为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分析,同时考虑周边复杂的环境,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三轴水泥土搅拌桩的围护形式更为妥当。
2.3支撑选型分析
本基坑形状呈U字形,基坑东西方向长度约为198m,南北方向长度约为51m,常规基坑可供选择的支撑型式有两种:钢支撑系统、混凝土支撑系统。
钢支撑系统综合而言适合用于对撑布置方案,平面布置受限,只能受压,不能受拉。本工程基坑其属于不规则基坑,支撑系统如采用钢支撑,由于基坑端部不规则,阳角较多,支撑布置困难,难以形成可靠的钢支撑系统。而设置南北方向贯通的钢支撑,则支撑刚度偏小,难以控制基坑变形、不利于基坑的稳定。另外,东西方向较长,钢支撑长度过长,施工过程中支撑自身水平和竖向偏差难以控制,若其偏差较大,将对支撑受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且由于基坑挖深较深,主动土压力较大,根据计算钢支撑系统受力不利,变形较大。很难满足周边环境的安全要求。
支撑系统如采用混凝土支撑,则可选择的水平支撑布置形式较多,主要可分为:(1)双圆环布置;(2)边桁架结合对撑;(3)角撑结合对撑。
国内常见的环形支撑随着基坑挖深的增加与基坑面积的增大,使支撑的环压难以准确的估计,本工程由于基坑呈U型,如需布置环形支撑则必须采用双圆环的支撑布置,易造成支撑形式不规则,且更加的不稳定,对于轴力的测算及控制极为不利,故不考虑采用环形支撑布置。
而对撑布置的优势在于受力明确,支撑布置形成体系快,通过计算轴力、弯矩及位移来比较角撑及边桁架的布置形式,采用角撑布置时,可有效的控制基坑变形和稳定性。
图1 混凝土支撑平面布置图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混凝土支撑荷载水平高,刚度大,稳定性更好,虽然拆除周期相比钢支撑较长,但结合基坑面积较大,可分区域分段拆除。因此在考虑到减少围护体位移,确保刚度和基坑快速完成的前提下,基坑支护体系选定为钻孔灌注桩结合外侧止水帷幕+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
3 文保建筑围护研究分析
本工程的特殊情况:基坑南侧传胪第为常州市文保建筑,需严格保护,且其结构形式为土木结构,基础埋深较浅,故优化设计方案对保护建筑侧围护结构进行加强,采用重力坝结合门式刚架的围护体系。根据常州地区特有的土层分布,即地表下1m~7m深度的硬塑状态的粘性土相当于一块厚板的情况,浅层土体可采用土钉墙,采用后可以减少一道混凝土支撑,对工期及造价均有一定的帮助。
而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违章建筑等原因的影响,文保建筑东侧的门式刚架无法形成,最终通过现场实际的研究与分析,在文保建筑的东侧采用预应力锚杆结合钢支撑的形式进行处理。
在三轴搅拌桩施工过程中,由于文保建筑东侧的违章建筑存在,迟迟无法妥善拆除,导致支护体系无法形成,额外增加了基坑施工的周期。为了避免长时间耽搁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现场实际勘察及研究分析,决定对文保建筑东侧的支护体系作出一定的调整。对于三轴搅拌桩机无法靠近的部位,止水帷幕采用Ф800@500高压旋喷桩进行替代,桩长25.3m;重力式挡墙区域采用同规格高压旋喷桩替代,桩长6.9m。
此部位设计关于文保建筑浅层门式刚架挡墙方案也因此无法实施。在评估现场环境与文保建筑的基础形式后,本文认为,在考虑文保建筑浅基础且距离基坑较近的情况下,原方案的挡土墙鉴于实际情况无法实施,因此对原挡土墙区域的土体采取加固措施是比较稳妥的方法。根据分析研究,土体的固结加固采用预应力锚杆[3],大量理论及实践证明,预应力锚杆支护下基坑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呈曲线分布,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基坑顶面,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基坑地表沉降最大值发生在坑壁处,随背离坑壁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变小[4],相关数据比较适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锚杆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避免对文保建筑的浅基础造成隆起效应。配合锚杆支护的水平位移最大值在顶面这一情况,该侧浅层围护采用钢支撑系统,在-2.150位置设置一道混凝土梁,钢对撑撑于混凝土梁之上,混凝土梁反力通过钢斜撑传至第一道支撑主撑位置,换撑阶段对钢斜撑进行替换。在A-1至4-1轴设置一排锚杆。深层仍采用一道混凝土支撑。
.png)
图2 文保东侧围护剖面图
调整后的东侧围护体系,土体压力通过斜撑传力至混凝土支撑及格构柱,防止土体的侧向位移。而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作为基坑加固措施,有效的减小文保建筑的土体沉降和位移。预应力锚杆采用可回收扩大头锚杆,锚杆长19米,其中自由段长6米,锚固段长10米,扩头段长3米(扩大头直径800mm)。锚杆间距2.1米,与水平夹角45度,锚杆内置4根Ф15.2无粘结钢绞线。锚杆施工完毕养护15天且强度达到80%后采用穿心千斤顶进行张拉和锁定, 4根钢绞线张拉值为600kN,锁定值为200kN。另对文保建筑周围坡体进行挂网喷浆加固,并设置排水沟,设置散水减少雨水对基础的影响。
.png)
图3 散水设置 图4 型钢及预应力锚杆图
相比于常规的基坑围护布置形式,本工程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当地的土质分析报告,选用的钻孔灌注桩结合止水帷幕、土钉墙结合一道支撑形式,虽然没有采用特殊的基坑围护施工工艺,但是从安全、稳定、经济性上来考虑,可以减少一道支撑的工程量、拆除量及相应的工期,有利于时空效应的发挥,工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对莱蒙都会C区项目周边环境、地质水文条件,基坑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随后通过研究基坑围护结构的选型,依托多种支撑围护组合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基坑周围的环境进行了保护,特别对重点文保建筑进行了切实的围护方案深化调整。
为在城市核心区域,特别是涉及到文保建筑的基坑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Clough G W,Smith E M,Sweency B P.Movement control of excavation support systems by iterative design[C]/Procceding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Current Principals and Practices,ASCE.New York;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1989,2:869-884.
[2] TI Addenbrooke A flexibility number for the displacement controlled design of multi propped retaining walls,Ground Engineering,27(7),1994,41-45.
[3] 贾金青,郑卫锋.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的研究与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1):1257-1261.
[4] 李广信.基坑支护结构上水土压力的分算与合算[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03):34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