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蒋业庆

发表时间:2020/5/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月第3期   作者:蒋业庆
[导读] 在水里项目中河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河道管理的好坏,
        摘要:在水里项目中河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河道管理的好坏,对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对农业生产方面的影响十分重要。由于河道分布的特点,使得河道管理中存在很大的困难,随之产生了诸多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希望在加强河道管理方面有所帮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河道建设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支持河道建设行业的发展。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河道建设中,在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近年来,河道建设管理的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机机构,推出了小流域清水河道建设及生态型河道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1 河道管理的基本概念
        1.1 河道管理的定义
        广义的河道,是指河道本身的水流与河床,以及其边缘的一系列附属物,如堤防、河滩、沙洲、岸线和护堤地等。河道管理,就是指行政部门利用技术、经济、法律法规等管理手段,对人类在河道范围内的经济开发等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所管理的活动通常会影响河流的稳定及其防洪与输水功能,为更好地发挥河流的防洪排涝、航运、供水、养殖等综合功能,必须对河道的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管理。
        1.2 河道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
        河道管理的主体必须是明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河道的主管部门;而区域河道主管机关则是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家为了统筹兼顾各个地区河道上下游、各支流之间的利益,在统一主管的前提下实施了河道的分级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对河道管理的对象有相关规定,对于没有设置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限定为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与滩地,而设置堤防的河道,其水域、滩地、两岸的堤防和护堤地等,均属于河道管理范围。
        2 河道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
        2.1 管理经费的不足
        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充足的资源作为支持,才能够顺利进行,而经费不足问题已经成为河道管理中的“老大难”,河道管理经费的来源通常是上级相关部门的财政拨付,造成经费不足主要是因为上级相关部门的财政拨付是按一定标准来执行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河道管理中的实际资金需求及分配等情况,从而导致上级拨付的资金只能作为辅助性资金来使用。
        2.2 河水水体污染严重
        管理上的不完善,加上对河道保护意识淡薄,很多生活在河道两岸的居民及企业、厂矿随意把一些未经处理的污水、垃圾杂物往河道中倾倒,而且近年来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河道周边的企业、居民等越来越多,对水体的影响越来越重,水体污染面逐渐加大。
        2.3 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
        我国对于河道的管理有很多法律法规,但在执行过程中,很难落实到位;虽然对于很多管理内容都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一些河道支流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情况屡屡发生,这与管理不当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河道多年来一直是多部门共管,职能上存在交叉,而各部门又缺乏协调合作,致使一些责任很难落实,各自为政,管理措施难以统一。
        2.4 管理中各自为政,协同度不够
        由于河道的自身分布特点,有时可能同一河段在不同的行政区间内,这就归不同的区域管理,而有的河两岸就分为不同的单位进行管理,就算同一河段的同一河岸也归属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这些部门分管各自的一块,缺乏协调统一,有时候在管理河岸上,意见往往不一致,甚至形成谁都想管,却谁也不管的局面,造成河道管理真空。


        3 推进河道建设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抓好生态理念强认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抓好生态维护,进一步加强堤岸绿化、人文景观的管理和维护,落实除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景观设施维护等措施。无论是河道建设还是河道管理,都要紧紧围绕“生态河道”理念去认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上,要坚定秉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则.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污染。在发展的行为过程中,通过抓好生态理念强认识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竭的动力。
        3.2 抓好河道标准强技术
        河道生态建设和治理设计面十分广泛,改善河道建设的管理模式,使之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就要打破传统,创新管理模式,将防洪治涝、生态环境、娱乐等有机融合。积极汲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因地制宜,选取不同区域特点河道进行试验,放眼长远,探讨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并且又比较经济、合理的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型技术,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生态河道治理标准和新兴技术的应用,抓好河道标准强技术,为我国河道建设管理提供后部支撑。
        3.3 抓好河道建设的规划及设计方案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河道生态化建设的必须以规划设计为指导、为基础,在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化新理念,从单一目标治理逐步过渡到区域性多目标治理。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以达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河道日常管理
        在河道保洁方面,要建立河道保洁专业化队伍,划分保洁责任区,落实到人头,做好河道保洁工作,同时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河道稽查,依法及时发现并制止对河道的破坏行为;要对河道进行水质监测,促进截物工程建设,污水要经过处理才能排入河道,保持和提高水质;要做好河道的安全管理,避免汛期能安全度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完善法规制度,依法治河,依法管河。
        3.5 改革管理方式,推行管养分离
        要打破传统模式的弊端,通过运用政府以及市场两种方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宏观层面上,要加大集中控制力度,确保政令一致;在微观层面上,要下放权利,实施绩效管理方法。在贯彻整体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滚动预算工作,要确保绩效目标长期连贯,在做好内部分析工作后,把政府为主体的管理职责和以市场为主要成分的养护功能分开,确保管理以及养护机构、经费以及人员分离。 
        4 结语
        做好河道建设管理的工作,河道建设的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河道建设的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大河道建设管理力量,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河道建设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节约和保护资源。
        参考文献:
        [1]邓贵平.浅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7(9).
        [2]经玉梅,高超.生态型河道的建设理念[J].民营科技,2013(4).
        [3]廖志新.建设生态型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