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思考黄建星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1月3期   作者:黄建星
[导读]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
        摘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市政道路工程不仅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很多城市在遇到大降雨时由于市政道路排水存在问题而出现洪涝现象,给交通带来严重影响,基于此,海绵城市理念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采取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市政道路排水性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排水设计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导致径流量过大,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承担这些径流量,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排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够实现吸水、储水、净化水和利用水等工作,将该理念融入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中,可以减轻市政道路排水问题,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概念,也被称作“水弹性城市”,甚至被誉为低影响雨水管理系统。它能够发挥吸水、蓄水、净水等多重水处理功能,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同时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和缓解当前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降低和保持道路表面的温度,使其避免发热。更重要的是,在市政道路给排水项目的设计中,该理念能够将整个设计系统的功能进行合理的完善,使系统价值最大化发挥,促进市政道路修复、渗透等功能的提升,从而帮助我国缓解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阐述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对防雨防洪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并且能够将雨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为了改善城市的整个排水状况,需要对城市建设的措施进行一定的优化,这样才能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海绵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对防雨防洪进行有效预防的同时,还能将所收集到的雨水进行最大化的利用。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缓解整个城市的排水压力,当城市遭受到特大暴雨袭击的时候,相对应的防洪排涝体系不能够及时满足使用要求,具备吸、蓄、渗的海绵城市便可发挥其重要作用。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利用雨水资源,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类似海绵一样,既能够吸水也能够排水,具有双重作用,蓄水可以减轻城市洪涝时候的短时排水压力,能够为城市的生产建设、居民生活提供一定的水资源补充。我国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海绵城市能够为城市的发展补充一定量的水资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3.1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对人们出行的方便起到关键影响,城市功能也能够通过人行道进行表现。以往市政道路中人行道的路面通常都是不透水的,如果遇到雨水天气很容易出现积水问题,对人们的出行和安全带来很大影响。通过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设计中采取具有透水性的施工材料,在雨水天气中能吸收水分,使雨水渗入到城市的地下。人行道透水性能的提高,道路的湿度和温度得到了合理的调节,地下水也得到了有效补充。
        3.2车行道设计
        现如今,在我国的市政道路当中,车行道仍然主要对非透水性路面进行应用,这种方法不会导致路面积水情况的发生,且会对地下水的不给产生阻断,并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而在海绵城市的理论当中,车行道则应该对透水性路面进行应用,这一方面能够使得径流总量得到减少,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地下水发挥重要的回补作用。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当中,上面层可以对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应用,中下面层、基础层则可以对非透水性材料进行应用,从而使得雨水对路基的破坏得到避免。在雨水与路面接触之后,通过横坡,水体会向盲沟当中排放,并最终进入到检查井或者是绿化带当中。从坡度设置的角度来看,纵坡、路拱横坡通常会设置为0.3%-0.6%以及1%-1.5%。


        3.3边绿化隔离带设计
        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间设置的绿化隔离带,宜采用下沉式绿化带,绿化带四周路缘石要比路面高出15~30cm,通过对路缘石进行打孔处理,或者预留有一定的缺口,使两侧雨水汇集到绿化带中,达到良好的引流作用。在绿化带内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顶面宜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保证雨水经过绿地处理后溢流。必要的时候可以增加提篮设计,当雨水口堵塞时,将铁扣装置打开就能够有效地将其中的污物清除,达到良好的清洁目的,方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清理,提高路面径流的导通效率。
        3.4排水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为“渗、滞、蓄、净、用、排”,道路海绵设计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利用LID源头渗透技术中涉及到植被缓冲带,并且将中途技术与末端存储技术合理应用,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的措施。例如,在降水多不缺水的地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渗、滞、净、排”主要通过下渗式路面、下凹式绿地结合排水系统,能有效的起到雨量消峰和减少排水系统建设投资的作用。采用海绵设计将雨水导入绿化带,绿地设计中通常设计有沉淀过滤设施,对初期雨水起到了有效的净化作用。但是在缺水的地区,除了上述的措施外还需要在绿地中建设需水池,或结合城市公园建造人工湖对雨水进行储存,对雨水进行净化后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另外,在径流受到污染的区域,还要注重对污染源的管控,结合净化技术的使用,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3.5附属设施设计

        (1)路缘石。路缘石是道路排水设施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能够划分成为平缘石、立缘石两种类型。其中,平缘石拥有与周围地表一直的高度,能够促进雨水流至绿化带或者是雨水口,避免积水情况的出现;而立缘石则稍微高于周围的地表,在漫流之后,雨水会向雨水口逐渐汇集。但是,如果以往已经使用过立缘石且无法保证雨水能够进入到绿化带当中,则可以通过豁口立缘石、打孔立缘石、间隔式立缘石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2)路肩边沟。在设计施工的过程当中,路肩边沟以往通常是对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则能够发现,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不仅缺乏足够的美观性、容易导致堵塞情况的出现,而且并不具备雨水净化的功能。因此,则可以对植草沟进行应用,也就是在地表沟渠对植被进行种植,从而有效的收集、净化、排放雨水。
        4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根据相关部门的需求,应在明显下凹的位置对进水口进行设置,这种方法能够使得金税效率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将道路纵坡作为基础,也可以调整进水口的开口大小、设置间距,并对防冲刷设施进行设置。第二,为了能够使得低影响的开发需求得到满足,应连接排水系统与溢流系统,从而使得完整的水循环系统能够得到构建。第三,对于一些内涝较为容易发生的地区,应对语境系统进行监理,并对完善的警示标志进行配置,这能够使得路面积水情况发生之后,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得到避免。第四,应对建设、竣工验收的监督工作进行加强,保证工程满足建设规范,并对运营期间的保养检修进行加强,避免因为损坏面层导致对正常的交通以及排水产生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是城市基础设计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市政道路来说,排水性能的忧虑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出行方便和安全,对于城市交通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要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提高市政道路排水性能,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8,43(3):202-203.
        [2]刘琳,杨春红.“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8,15(2):232-233.
        [3]荣艳艳.探讨海绵城市理论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有效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8):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