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高职学生体验式成长路径探索 文杰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文杰
[导读] 摘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开展社交礼仪实训、生活艺术熏陶、社会角色体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团队素质拓展一系列体验式成长项目,贴近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以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文杰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1520)
        摘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开展社交礼仪实训、生活艺术熏陶、社会角色体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团队素质拓展一系列体验式成长项目,贴近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以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职学生;体验式教育;路径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以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实践得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以及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在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我们认识与改造的客体,同时也改变了主体。具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是相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精神、个性化和社会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来源于有效实践。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体验式成长的关联
        体验式成长是在体验式教育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成长方式。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让受教育者从亲历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由此促成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情感上、认识上的教育目的。[1]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体验式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强调构建真实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理解知识,构建认知、能力和情感,从而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体验式教育注重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成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人,从而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距离,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劳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性,两者对于人的全面性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相较于体验式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历史更为悠久,且体验式教育是在此基础得以发展成熟的。
        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具有实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进而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理论说教灌输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在教育培养和管理模式方面应改变以往封闭的、单一的方法,向开放的、多元的思维转变,吸引更多学生走出寝室、放下手机,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实践为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体验式成长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高职学生体验式成长的路径探索
        目前,各高校都有诸多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社团、协会等,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的成长成才,经常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实践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较差,部分学生在学生会或社团担任了一学期学生干部后,存在自愿退出现象。这足以说明实践活动和锻炼过程本身的吸引力还不够,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现在的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这些特点:个性鲜明,热衷于新鲜事物,文化知识水平不如本科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等等。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如何吸引他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把他们真正培养为高素质的实践性人才,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的工作。
        基于此,我们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成长需要为核心,探究性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体验式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加强理想信念,并在活动中用心感悟、体验,达到内化为品质、外显至行动,实现思维的飞跃,形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1、开展社交礼仪实训
        我国是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礼仪文化历史,在学生中开展礼仪培训,不仅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社交礼仪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更好的树立礼仪意识,培养形象管理能力,塑造良好的礼仪修养。不管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非常有必要给学生普及必备的礼仪知识。社交礼仪实训包括:日常礼仪、接待礼仪、电话礼仪、服饰礼仪等。比如,给学生开展礼仪培训,让学生了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服饰礼仪要领,站姿、坐姿、行姿要求,并引导学生现场练习;辅导员进宿舍,实现接待礼仪初练习;依托汉服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汉服所承载的礼制思想,传承中华“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
        2、开展生活艺术熏陶活动
        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学习各种学科知识,还应当在生活上为学生提供相应平台,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生活艺术熏陶主要是为学生组织策划艺术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可以依托学校相关社团,比如茶艺社、乐器社等,开展生活艺术教育活动,包括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现场学习现场体验,从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走上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3、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角色体验
        社会角色体验就是参与各种实践锻炼,体验社会角色,提升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次社会角色体验,如销售、服务、文秘、志愿者等;联动家长力量,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更长时间的角色体验,到各行各业去体验不同工作的不同要求,缩短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体验、感知角色,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教育
        就业创业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它关乎学校的长远发展,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每个学生毕业后始终都会走上就业或创业这条道路,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打好就业底子,提前引起重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未来的就业压力。就业创业工作就是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求职指导,针对学生的各种短板和问题,为其提出可行性建议,做好指导和培训,让学生掌握求职基本要求和流程,提升就业胜任力。在具体活动中,可以开展就业模拟面试,并让学生正确着装,携带简历,邀请老师参与;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参与者发表演讲,其他同学扮演主持人、评委、计时员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比赛,为将来的创业工作打好基础。
        5、开展团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活动属于团队协作竞技性项目,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可以精心设计拓展训练内容,最好分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塑造吃苦耐劳、突破思维等品质,培养学生勇于竞争及追求卓越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结语
        在高职学生中运用体验式教育方式是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尝试,要求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教育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采用感受、体会、领悟、品味等体验性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和促使自身素质的内在发展与完善。体验式教育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贴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体验式教育的心理学分析与实践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6.2.
        作者简介:文杰,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本文系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18年校园文化育人教学改革项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体验式成长的路径探索——以管理学院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201807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