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共工程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不能离开水,如果水出了问题,那么对人类生活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基于这一情况,我们正在进行水资源相关内容的全面建设,以确保水不会出问题。但就目前而言,科技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十分重要。特别是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水利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节水灌溉效果。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技术;节水灌溉工程;分析
引言
现代社会,我国人民对与水利有关的内容比较关注,其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让人们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同时水利又能发电,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这样的话,水利项目的开发就至关重要了。在这些措施中,最核心的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效地实现节水灌溉等,保证水资源不被浪费。但此项技术仍有一部分还不成熟,需要全面解决。为此,本文通过对灌溉渠现状的研究,得出如何更好地将水利信息技术应用到灌溉工程中的灌溉节水技术。
1、灌区概况
水利工程末级渠系工程是集水利工程建设、灌区自动化设备安装、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和管理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有必要对科学用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措施,以及实现流程化、信息化平台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工程中广泛推广应用,力求提高科学用水的管理水平,使每一滴水都能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实现高效用水。
2、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2.1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
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机组优化配置、设备使用效率,完善水资源管理工作,还可以提高用水效率,号召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地配置级间水量,同时还可以减少亩次灌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量。若采用信息化技术保证有效、准确的水位测量,可以直接可观性远程控制该水位测试也能达到效果。
2.2完善管理工作,更新工作观念
将信息化技术用用到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可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
具体如下:
(1)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于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快速采集,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分配,并实现了实时监控。如此一来,才能保证随时了解水情,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达到量化管理的目的。计量准确,消费透明,效益达到平衡,既能监控人们的实际用水状况,又能提高人们的用水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水事纠纷。
(2)在局域网上应用信号处理系统,可为灌溉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掌握新技术,更有利于提高工效,增强工作观念,也可促进新灌区的研究与应用。
2.3节约灌区的成本
在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中建立网络监控系统,不仅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存储,而且还能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并可降低管理方面的成本,增加人力资源的整合,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2.4提高工作效率
常规的节水灌溉一般采用人工灌溉,这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灌溉速度太慢,虽然完成了节水灌溉,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差异体现在工作效率的快速提高上,即利用计算机控制喷水次数,可以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不会造成太多的浪费,相对于人工控制,它更简单,也节省了很多劳动力。
3、灌溉节水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
3.1节水灌溉
合理利用灌溉用水信息是科学用水的基础,因此,将先进的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灌区管理,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就是对灌溉用水的信息化管理,其核心是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3.2收集数据
建立了河渠水位测量、田间雨水采集及雨量观测、计量供水为主的信息采集系统。
3.3对泵站.闸门控制
无人值班自动化控制部门中计算机远程控制及重要部位实现有人值班可利用手动闸门遥测终端对闸门进行控制,综合XD-2400手闸前后计闸位的测量采集,计算瞬时累积流量。最终以GPRS传输的方式传送到系统保存和分析。测量该水位时,可采用液位变送器,最后通过模数变换,得到相应水位。可使用无线水闸测量仪记录水闸状态,测量水闸位置变化。当然,除了建设的全部内容外,还要注意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以信息内容为核心技术的节水节能灌溉,初期将有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这将给相关地区带来经济发展和经济负担。所以把钱用在有用的地方,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满足当地需求。与此同时,性价比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性价比高的设备才真正适合。
4、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一般而言,要完善一个灌区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可设两个分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多种水资源信息采集和最终决策功能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自动化管理的快速决策方案,还可以为灌溉用水节约水资源。基本功能包括:
(1)灌溉管理工作就是在灌溉管理过程中,对用户资料和渠系资料进行动态管理。以此信息为基础,有效地确定方案实现的动态目标。从灌溉计划、工程进度、水费收取等方面实现了动态目标。
(2)水流运算,水的采集,以及各种信息的综合达到了灌区要求的动态目标。从管理工作上看,灌区GIS已经达到了动态的目的。把灌区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各部门,可实现计量到户、统计到人,还可以准确计算出农民引水灌溉的最终数据。它还可以使用自己的资源和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来了解最近发布的灌溉农田技术的实施,继续进行优化,并随时关注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可以查询当前比较普及的灌溉产品,总结先进的经验。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使灌区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节电。
(3)另外,要实现动态配水、灌区渠系水量、水费征收等管理信息的自动化,首先要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随时观察土壤、气象、作物等情况,此外还应结合蓄水、配水、输水等,制订制度和计划等。
(4)当灌水过程实施时,管理系统也需要随时观察各种信息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并对灌区土壤水源分布、作物品种分布条件、合理规划渠系配水结构,进一步加大升级改造和优化布局配置。但由于农田灌溉面积多,气候、恶劣环境等自然因素对设备的要求明显较高,最严重是是雷暴雨、冰雹等非常恶劣的环境要多加考虑,制定相应的对策。
(5)设备要求极高,不仅要简练实用,最重要的是要耐恶劣环境等特点。在某些偏远地区,应实现水位变化的收集和存储,但是由于居住环境的严格限制(例如运输能源等),为了对灌溉用水进行较长时间的无电运行,录像机也需要保持无电状态,而在一些供电的重要闸口中,则需要实现实时的流量传输,并且根据实际部署安排,采用加密反病毒技术、vpn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系统必须具有安全靠性和实时开放性及可扩展性。
结束语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灌区信息化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进行有效投资是相关人员应遵循工作原则之一,必须在加强灌溉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明确工作计划来实施。鉴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它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技术非常简单。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节水农业灌溉工程的建设应着眼于农田节水灌溉,以信息化为指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实时编制灌区规划。
参考文献
[1]刘红坤,薛挺松,陆晨,高祥.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11):68.
[2]迪力木拉提.努尔.农田水利信息化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9):25一26.
[3]卡米力江.依马木.灌溉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I].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