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在进行中——浅谈幼儿园大班陶泥活动 刘秀月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刘秀月
[导读] 摘要: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能让孩子快乐、自主地在玩中学,玩出趣味、玩出创意、玩出技巧,这些都是我们幼儿园老师思考并开展实施的活动。我们幼儿园的泥工活动以玩为载体,在玩中渗透技能的练习,在玩中提高孩子的动手、创造能力,在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玩中进行师生互动。我尝试从小班到大班开展陶泥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也能很好地在陶泥活动中玩,体验陶泥活动带来的快乐。

                                                                          刘秀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经华幼儿园)
        摘要: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能让孩子快乐、自主地在玩中学,玩出趣味、玩出创意、玩出技巧,这些都是我们幼儿园老师思考并开展实施的活动。我们幼儿园的泥工活动以玩为载体,在玩中渗透技能的练习,在玩中提高孩子的动手、创造能力,在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玩中进行师生互动。我尝试从小班到大班开展陶泥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也能很好地在陶泥活动中玩,体验陶泥活动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陶泥活动    体验快乐   年龄特征
        正文
        陶泥活动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我们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我们很多老师来说,我们常常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以及在陶泥活动中的体验和表现。想起我们的小时候,经常呆在泥巴里,一玩就是一天,不亦乐乎。因此开展陶泥活动,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让孩子的一切都在玩中体现:在玩泥中开始, 在玩泥中进行,在玩泥中结束。
        一、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玩泥,让孩子爱上泥,让孩子对泥爱不释手。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玩泥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怎样帮助孩子去发现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既然陶泥是孩子们的最爱,而且泥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做一些探索和创新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对艺术活动的教育建议是“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让孩子走进泥地,感受泥的不一样。我们幼儿园有很大一块泥地,我们带着大班的孩子一起走进去“读泥”,让孩子光着脚丫来体验、感受泥的特性:粘。当孩子们越踩,泥就会越粘,感受你的特点。还让孩子的玩泥的过程中,增加有趣的游戏,“我是小小建筑师”,为孩子提供一些辅助的材料,小石头、小木片、纸片、树枝等等,搭建房子、做桥廊…….让陶泥活动从感受泥开始,体验不一样的快乐。另外,我们还会带领着孩子一起参与种植活动,大班的孩子可以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分享来获得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来获得泥土对植物的作用这一生活经验,现阶段的孩子处于获得新知、感受新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的阶段,在艺术的氛围中,他们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为他们在玩陶泥的时候积累更多的基础和经验,这也是提高孩子创造能力的途径,并做好了前期的生活经验的累积,这样自主性的种植活动,不但加深了孩子对泥土的认识,更培养了活动的兴趣。
        二、充分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帮助孩子在玩中渗透技能的练习。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陶泥活动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已经动手动脑,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在陶泥活动中,让孩子掌握基本的陶泥塑造方法,如:搓、捏、压、拍、揉、卷等等,但是提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的陶泥教学中有趣并有效地掌握这些技能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融合贯穿在玩中,让孩子在玩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基本的技能训练,并使孩子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与发展。渗透的意思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否则就枯燥无味,意趣全没了。孩子在平常玩泥的过程中,总是喜欢采用搓“汤圆”“ 苹果”、压“饼干”、卷“寿司”等玩法。这样毫无目的的玩,技能也得不到很大的提高。于是,,我就把玩的内容与技能训练的内容进行融合,把揉、卷、搓、捏、压、接等基本技法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融入到玩的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孩子在玩中提高陶泥技能,进而逐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如:“我们一起来做小猪,圆圆的身体搓搓搓,扁扁的耳朵压一压,短短的尾巴捏一捏,粗粗的猪脚接一接”,在做小猪的过程中, 进行搓、压、捏、接的技能训练,一边念儿歌一边让孩子有趣地去玩,把联想启发融入到技能训练中, 让孩子从无意识的玩耍中进入到有意识的动手活动中。又如我们在做小青蛙的时候,孩子会联想到给小青蛙做一些小蝌蚪,搓出圆圆的身体,捏出一条细细的尾巴,又联想到用搓圆后压扁做一些荷叶……在技能的练习中里不断地融进了孩子的联想, 这样孩子就有了更浓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技能都是在不知不觉愉快的玩耍中掌握的。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在玩中表现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与孩子一起寻找并选择“有意义”“有趣”的玩的活动。怎样把生活中的经验搬到教学活动中,让孩子轻松地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生活环境,让孩子在玩中融入生活。在活动中,我们注重从孩子身边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选择陶泥活动的内容,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如在生活中常见的苹果、香蕉、玉米、鱼、青蛙、小猪、蜗牛、等,都是来源于孩子的实际生活。再如小班的陶泥活动“香香的香肠”、“好吃的棒棒糖”“甜甜的汤圆”,中班的陶泥活动“香香甜甜的水果”“我的家人”,大班的陶泥活动“生日蛋糕”“可爱的小动物”等,这些都来源于孩子生活实际的内容,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在《生日蛋糕》活动中, 老师首先创设一个妈妈过生日了,为妈妈庆祝生日的生活情景, 让孩子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为妈妈做蛋糕,孩子就会很用心地用泥去做各种各样的蛋糕,用泥在蛋糕上面添加各种各样的材料,巧克力、草莓……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做好了一个一个特别的蛋糕,在玩中体验乐趣。活动后,还让孩子们相互欣赏别人的作品,评价作品,从而激发孩子的成就感,但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孩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说到,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有别于成人,因此,对于孩子的作品不做过多的干预。
        四、运用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享受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很多活动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就会变得无趣,如何在让孩子玩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互动积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认为:中国的教学方式与美国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学。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是说教和灌输, 而应做到真正的为真正“启蒙、启发”,让其意义得到发挥。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幼稚、理解能力有限、常规意识薄弱,因此, 在陶泥教学活动中, 老师不要把目的性很强的教学目标强加于活动中, 让孩子接受并理解,而是把教学转化为趣味性很强的游戏, 让孩子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 享受到天性释放的快乐, 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健全孩子的人格, 完成教学目标。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我们幼儿园艺术教学领域中,陶泥活动已经是我们幼儿园开展的一门独特有趣的艺术活动。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幼儿的创造和想象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幼儿们在玩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成功。玩 ,是一种很自主、快乐的教学方式,从游戏中学习是孩子的基本天性,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会玩将会是孩子们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快乐将会伴随孩子终身。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