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白山地区采参风俗 邓玉敏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邓玉敏
[导读] 摘要:长白山地区的采参风俗内容丰富,既包括采参行业语、采参故事等语言内容,还包括模拟采参情形的仪式表演等,这些均强化了长白山地区人民对人参和采参风俗的文化记忆。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采参风俗的文化记忆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

                                                                 邓玉敏
                                          (吉林省靖宇县委党校   135200)
        摘要:长白山地区的采参风俗内容丰富,既包括采参行业语、采参故事等语言内容,还包括模拟采参情形的仪式表演等,这些均强化了长白山地区人民对人参和采参风俗的文化记忆。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采参风俗的文化记忆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
        关键词:文化记忆;长白山地区;人参;采参风俗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在长白山特殊环境下生长的人参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理论与方法探讨地域文化———长白山地区采参风俗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准确解读长白山地区采参风俗文化的传承的轨迹,确立长白山地区采参风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走向等问题。
        一、长白山采参风俗
        中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文化是以长白山为核心范围的地域文化,此地区的四条支脉大部分是台地,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并具有寒温带湿润气候特有的生态环境,是种植人参的最佳生态环境,长白山从古至今就是人参的主要产区。人参是一种中药材,其神奇的药效在文献中多有记载:“秉东方生发之气,得地脉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属上上品”。
        当时当地人们采挖人参的行为过程,一方面通过采参人长期的口头创作,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整理加工,形成了以语言与文本为载体的长白山采参风俗;另一方面,为祈求采参行为的顺利,在东北民间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长白山地区采参人普遍认同的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
        长白山地区的采参风俗主要受到满族、汉族和朝鲜族文化的共同影响,逐渐形成了趋同于长白山地区文化的个性内容,并伴随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环境,书写了不同的民族价值和民族精神。但朝鲜族的采参风俗与满族、汉族也有区别,以进山为例,朝鲜族采参人在进山之前,他们的祭祀对象是山神。祭祀过程中,首先是烧两次纸,祭祀典礼后的第一个天亮才能进山;其次,在采参头领的带领下建立 6个神堂;最后是祭拜山神。对于这种格外重视山神祭祀的主要原因在于朝鲜族文化思想中的山岳思想和神仙思想。满族和汉族进山祭祀的对象则是采参始祖“老把头”———孙良。在祭祀孙良时,汉族与满族的采参者在神位面前一一叫出采参者的名字,然后祷告太平无事,并祈求能够采集更多的人参。采集到人参之后,或在深山里迷路时,都会向“老把头”神祈祷;在孙良的生日农历三月十六日这天,也会祭拜“老把头”神。汉族、满族、朝鲜族在长期的采参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相类似的采参风俗习惯。
        二、长白山采参风俗的文化载体
        对长白山地区采参风俗的解读,主要从“文字”内容和“文本”内容两方面进行,其中采参风俗中的部分内容是可以参与考察的,如对“老把头”的祭祀,而有的采参风俗则需要文字记载来介入。
       (一)语言载体
        《中国人参文化》一书中的“长白山挖参风俗琐谈”一章,介绍了 100 多个采参术语,也就是采参人常说的采参行话。在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行话,从称谓、动作、禁忌等方面对采参风俗中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长白山地区的汉族、满族和朝鲜族采参者所使用的采参术语基本一致。



        人参,满语称之为“奥尔厚达”,进山采参一般称之为“放山”,也可以称为“拉山”“压山”,其中“压山”多象征着从山下往山上的“排坡寻参”。从采风到的资料看,长白山地区有单独放山,但绝大部分都是拉帮放山。拉帮放山的成员少则三人,多则十几人。这群人中的组织和领导者被称为“把头”或“领棍”,除此之外还有“腰棍”“边棍”和“端棍”等。这里尤需区别“把头”与“老把头”这两个概念。后者专指采参始祖孙良。在历代放山人心中,“老把头”这个尊称只有孙良一人享有,其他放山人无论资格有多老,年龄有多大,只能称其为“把头”,绝不能加“老”字。首次进山的放山人被称为“初把”或“初把郎”,“边棍”是把头的助手,“腰棍”则是指其他放山成员。采参行业语中有独特的语言禁忌,需要以谐音或者其他吉利话的方式表达在放山过程中的事物。例如,遇见蛤蟆要说成是“元宝”,蛇要称呼为“钱串子”,看到乌鸦要喊“喜鹊来了”。采参人往往也为自己的采参工具起一个吉利的名字,进山使用的斧子、绳子、剪子和刀子等等的前面,均被冠以“快当”。用这一词语寄托了放山人进山后的美好期望,希望进山后能够迅速发现人参、抬出人参。这些语言禁忌也是为满足采参人求得平安和好运的心理而逐渐形成的特殊民俗内容。
        例如,发现人参之后的“喊山”、其他人询问人参品级的“应山”、错喊人参后的互相鼓舞的“喊空山”等均属于采参口头语言。在采参过程中经常用到“拿”这一字眼,如果采参人在寻参或者是采参过程中摔倒,也要喊吉利话,一般要喊“拿了个片”或“拿了个墩”,这里的“片”和“墩”都是形容人参的词语,之所以喊出来,是希望化险为夷能够发现人参,而在真正发现人参后,也需要说“抬人参”,而不能说“挖人参”,用“抬”一字主要是为了突出人参的灵性。由此可见,“喊山”“应山”和挖参时口语表达的规矩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根据,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山规和语言习惯。通过这些语言表述和语言禁忌,自然而然地能够了解到长期以来采参过程中长白山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民间文化的真实意义。
       (二)文本载体
        在长白山民间文学中,人参神话故事所涉及的数量众多,蕴含的内容最为丰富,也最具有特色,是在长期的采参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经过搜集和整理后成为了一种鲜活的文化力量。人参故事中大多数“人参”都被人格化或者是神化,常常化身成为具有法力和智慧的参娃、参女、参老和兽参等等。西汉末年《春秋纬》中记载:“瑶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泽之祠,则瑶光不明,人参不生。” “东方生发之气”“地脉淳精之明”等对人参的记载为其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因此,人参故事中的人参娃娃、人参姑娘等不仅美丽善良,往往还拥有法力、法宝等。长白山老把头故事中所体现的忠孝、仁义、勇敢和智慧正是长白山挖参人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引申出来的重要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它们规定着采参人的思想和行为。
        长白山地区是世界人参分布的核心区域,是人参最适宜生长的地区,拥有人参生长的优越生态环境。长白山采参风俗在其形成、存在、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历经了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套由专门采参行业语、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挖参技术、采参禁忌、专用工具等组成的独特风俗,且渗透在长白山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特有活态的民俗文化。随着采参风俗传承人的减少和传承方式的淡化,采参风俗的文化记忆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和创新人参产业的同时,重视采参风俗的传承和保护,加强人参文化的创新与建设。长白山采参风俗才能够长期存在,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采参风俗的文化记忆才能继续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参考文献:
        [1]杨治良等:《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三二《户部•参务•山场》。
        [3]《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江海学刊》 2012 年
        作者简介:邓玉敏,1974年9月,民族:汉籍贯:吉林省靖宇县学历: 大本职称:高级讲师工作单位:吉林省靖宇县委党校研究方向:历史党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