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灾防治技术及防治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7期   作者:徐小东
[导读] 在岩土工程建设快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多样化的工程地质工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摘要:在岩土工程建设快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多样化的工程地质工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除了妥善解决当前岩土工程地质建设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外,施工中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随着工程造价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不达标,地质构造的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不仅会给岩土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而且会给周围的人们带来生命和巨大财产的损失。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重视科学研究的发展,针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和计划。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岩土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同时岩土工程也是建筑工程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岩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那么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岩土工程的建设质量。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建筑行业在其中的整体发展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所以对于岩土工程项目而言,必须要意识到地质灾害问题在其中的重要性,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处理力度。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特征
        中国国土资源辽阔,地势多样,自然地理居住环境相对复杂。不同地理的整体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中国幅员辽阔,但城市人口密度大,总人口量大及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工程建设,导致岩土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更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类型多样性和工程建设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在岩土修复工程中,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各种自然灾害。但是岩土修复工程地质研究中各种灾害的频度和层级也在逐年增加。这种情况,对生态生活环境和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导致岩土工程建设发生地质灾害的众多主要原因中,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方面,应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
        2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2.1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降雨、降雪等降水因素有关,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雨水带着泥石一起冲下山,形成了泥石流。而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大部分来源于非科学的开采,或者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做好土壤的稳固措施。山体是自然的杰作,是自然的产物,人工对山体进行过度的开采,会大大降低山体的稳定性,尤其乱砍滥伐直接影响了树木对土壤的稳固作用,进而引发了泥石流。
        2.2滑坡
        滑坡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山体受到地质变化或者河流的强烈刺激后,岩土沿着斜坡出现了自然滑落的现象。引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是频繁的岩土工程建设活动,经常性的岩土施工,强烈的撞击、震动等开山炸石的行为,造成了岩土的松动,最终出现了滑坡现象。滑坡主要发生在地形差度较大的地区与频发地震的区域,当降水量足够大的时候,很容易引起滑坡。
        2.3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面变形比较容易理解,产生原因与岩土的不科学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地面塌陷,地面出现裂缝、下沉,都会引发地形的变化。如果地面发生了变形,对整体施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70多个城市出现了地面变形,其中比较严重的高达30多个。人类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采,地下水的盲目抽取,都成为地面变形的影响因素。
        2.4崩塌
        崩塌也是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当山体或者坡体在岩土施工的作用下,出现了崩裂或者塌陷。造成崩塌的主要原因是毫无节制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主体的生态平衡,破坏了主体的稳定性与防御机制,最终造成了崩塌。


        3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3.1泥石流的应对方法
        泥石流属于自然地质灾害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针对泥石流地质灾害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时,要结合实际要求,从多个环节和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良好的应对效果。首先,必须要在泥石流发生的位置下游,对相关引流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和利用。通过引流设备在其中的合理利用,可以促使泥石流的流动方向以及流量能够逐渐得到转变,尽可能避免对流经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影响。其次,要与泥石流的现状进行结合,在对应的流经点,对符合实际要求的拦截设备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将泥石流当中的固体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阻拦。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在下游地区,对可以实现淤泥拦截的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通过这种方式在其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流量的有效控制,而且还可以尽可能避免对下游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
        3.2滑坡地灾的防治技术及措施
        针对滑坡地灾的防治技术及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岩土斜坡力学强度,具体措施需要立足于降低斜坡滑动力,增强斜坡岩土力学强度的方式来对滑坡病害进行治理,常用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加固边坡和减载消坡,这种治疗手段与措施最为直接,也非常实效,如固结灌浆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挡土墙加固技术、钢混抗滑桩设置技术、SNS边坡防护措施等等,这些都可以提升边坡的抗滑性。(2)有效控制地下水。为了避免地下水威胁坡体的安全性,需要注意对地下水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对滑坡进行有效控制,从源头上治理相关地质灾害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具体技术及措施如下:其一,要仔细地调查边坡所处地域的地质条件与水文条件,之后结合调查结果,并灵活地应用垂直孔排水工艺、支撑盲沟工艺与水平钻孔疏干等多样化的排水手段与方式来及时排除边坡滑坡范围内的地下水。其二,结合边坡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修建排水沟,力求尽可能高效地排出滑坡范围内存在的地表水,减少地表水对边坡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三,在边界位置处科学地进行截水沟等排水设施修建工作,确保可以及时截流滑坡区域中可能出现的地表水,避免流经该区域的地表水危害滑坡体的整体安全性。
        3.3地面下沉的防治
        地面下沉的防治方式有很多,通常情况下,采取增强稳定性的措施。比如,堵塞法可以应用到沉陷幅度较小的洞穴填充中,过程也相对比较简单,清除洞穴内部杂质后,将硬石填入其中,然后再将碎石之间的缝隙填补即可。再比如,灌浆法,将事先准备好的灌浆材料注入土体中,强化岩石的稳定性,进而减少地面下沉地质灾害的发生。
        3.4崩塌地灾的防治技术及措施
        在防治崩塌地灾期间,所采用的防治技术与手段众多,具体包括设置支挡结构、防护墙结构、防护破结构、拦截与排水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岩土工程建设中边坡的稳定性。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崩塌地灾防护技术与措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SNS柔性拦石网技术在当前陡坡或者具有较大落石强度崩塌地灾防治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在矿山工程、水电站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效果。
        4结语
        岩土工程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研究,应详细分析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应结合新的技术以提高总体预防水平。
        参考文献
        [1]薛劲锋.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西部资源,2019(04):93-94.
        [2]钟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世界有色金属,2019(06):244-245.
        [3]阙东明.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5):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