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贺红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7期   作者:贺红
[导读] 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是重中之重,而乡村规划在经济、交通、技术以及意识等方面均比较落后,怎样将“美丽乡村”理念贯彻到底,就需针对景观规划要点进行分析。
        摘要: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是重中之重,而乡村规划在经济、交通、技术以及意识等方面均比较落后,怎样将“美丽乡村”理念贯彻到底,就需针对景观规划要点进行分析。结合乡村景观建设现状,编制完善的景观规划方案,在根本上提高设计效果。本文结合实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 前言
乡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早日实现乡村建设目标,就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然而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乡村原有的景观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规划和建设乡村景观,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       
2 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构成因素       
2.1聚落性景观       
乡村聚落性景观是大多数乡村现有的基础性景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且保存程度较好,具有一定观赏性。聚落性景观一般包含建筑和生活环境,建筑景观体现了乡村长期以来的审美,生活环境则是指乡村的街道、庭院、活动广场和公园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在进行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尽量保持乡村原始形态,避免对聚落风貌和文化造成破坏。          
2.2生态性景观       
生态性乡村景观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植被、河流、山川等,属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要素。因此,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以生态保护为宗旨,设计规划为辅。在植被保护层面,针对乡村周边的大面积植被、生态防护区及森林绿地等,规划设计人员要加强保护措施,并以此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全面的景观设计,以促使其与农村生活设施相映成趣、相互映衬;在湖泊河流层面,设计人员可通过科学的规划,营建出优美灵动的资源景观,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乡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契机;在保护区层面,严格遵循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减少对保护区内部景观的设计,以此发挥其所应有的景观属性。       
2.3生产性景观       
乡村的生产性景观主要是指乡村生产景象和农作物生产景观。对生产性景观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生态价值的保持,再谈美观感。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每块农田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格局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3 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乡村绿色生态平衡性的破坏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城市进行改造,进而大程度的对乡村进行开发和利用。而在对乡村的开发与利用中,人们很难去适应于传统乡土村落的氛围与文化,把大面积具有城市特征的元素搬进乡村改造中来。独具乡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被随意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与乡村毫不相容的硬人工景观和建筑。追求短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平衡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不合理的,而人们也终将受到大自然的相应惩罚,这与最初“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是相背离的。
3.2缺乏合理规划,乡村特色不明显       
一些美丽乡村为了提高园林景观建设质量,盲目模仿城市绿化形式,缺乏合理规划,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将绿化规划与当地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导致绿化效果不明显。例如,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所选择的植物品种不适应乡村环境,导致植物成活率相对较低、乡村特色不明显,并且将景观建设认为是树木、花朵的随意种植;植物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在较大程度上不能提高绿化效果。

 
3 完善乡村景观要素规划的思路       
3.1传承和尊重当地传统乡村元素的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元素是乡村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这部分是乡村的人文背景,更是人文元素中的核心部分,必须要围绕人文性特点等内容提升建设质量。保存乡村文化元素和乡村文化景观,例如,一些乡村建筑中的古老街道、雕花木桩等,这都是最原始的文化元素,也是整体文化中最核心的体现。必须要充分考虑和衡量整体工作的实际要点和实际内容,从而提高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水平。       
3.2构建乡村特色,推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乡村所独有的民俗传统,历史文化,是乡村原住民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洗礼的宝贵财产。根据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将乡村特色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乡村原有的祠堂、寺庙、塔楼等历史建筑遗迹,是存在于物质空间可见的文化形态,能有效承载乡村原住民的精神情感,激发乡民的地域归属感;而非物质文化则指乡村所特有的地域民俗、节庆活动及风俗习惯等。与物质文化相同,两者都属于相同的文化体系,然而非物质文化能从情感层面衔接乡民与乡民间的情感关系及社会活动。因此,在景观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出能够充分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突出乡村地方文化特色,可充分运用乡村所独有的石材、建筑及植被或工艺品,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以此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3规划乡村格局,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体验
乡村街道、庭院仿若自然界所独有的纹理,设计者在通过编制串联后,逐渐形成形式各样的空间格局。为有效构建环境舒适、尺度适宜的空间格局,在规划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应做到注意居民活动半径与设施半径的科学合理。譬如,乡村设施的半径为1 000m,则能促使村民在半小时内到达该区域。其中,在整体规划过程中,设计者应引入公共空间设计理念,通过规划将乡村主要的公共空间进行标识,并运用道路衔接的方式明确不同区域的村民到达指定公共空间的时间以及路程,假若甲村民能在15分钟到达a公共空间,到达b公共空间却需要花费30分钟,则需要设计者对现有的公共空间格局进行重新设计,以期均衡两者的行程。然而在大多情况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联系性相对不足,极易被村民所忽视,因此,在设计路线时,可通过更改道路的方式,将不同区域的公共空间相互连接,以此提升不同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乡村格局的有效性。此外,在功能层面,乡村景观设计虽能够有效激发村民的心理感受,却难以满足其与时俱进的物质需求。在新的经济时代,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已发生了巨大转变,对诸多乡村空间景观的需求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规划乡村景观格局的同时,应结合现代公共设施,在不同景观内部配置无线网络发射系统或自动贩卖装置等。
4 结论       
为推进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实现统筹兼顾。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为乡村景观规划保驾护航,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行政规划管理水平,推进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薇.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J].现代园艺,2019(08):78-79.       
[2]李洋,康舒萍.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居舍,2019(11):119.       
[3]毕明岩.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快速提取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36(04):349-352+357.       
[4]张羽清,周武忠.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装饰,2019(04):33-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