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及其管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5/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07期   作者:邓日强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施工现场的各类事故也频频发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施工现场的各类事故也频频发生。在水利工程发展的新环境下,如何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危险源的类型、识别方式、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对危险源进行系统分解,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推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措施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以及不断扩大的施工规模,因其施工环境具备的特殊性、不定性因素较多,且施工条件具备一定的繁琐性,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方面阻碍了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给施工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识别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可以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合理推动施工项目,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标准规范和相关预案做好稳妥处理,有针对性地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探究力度,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水平,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安全。
1.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类型
        危险源一般指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根源、状态及行为。危险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对工作人员生命财产造成危险的危险源,如易燃易爆炸物品、有毒物品等。第二类,在施工过程产生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危险源,如湿冷的环境、噪声过大等。第三类,由于工作人员对存在的隐患做好预防,因为人的疏忽管理而出现的危险源。第四类,施工前期没有及时办理相关许可证,现场的防护措施没有完善,没有配套相应的应急措施,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1]。
2.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方式
        从施工中识别出危险因素是危险源管理的首要工作,了解危险源的特点,系统化、全面化识别危险源。危险因素存在于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施工过程中所有危险都属于识别的范围,危险源的识别贯彻整个施工过程。水利工程施工的危险源识别具有全寿命性、动态性、综合性及具有信息依赖性的,把控好危险源识别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识别手段,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完成。
2.1运用科学的识别手段
        危险源存在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中,也潜伏于施工场地及其周边场所中。针对危险源识别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包括基础探测、安全探测、工程安全评估和采用KCE定性评估等方式。通过评估检测危险源风险等级,在保证其结果的精准性、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危险源风险级别采用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
        开展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工作时,按照“精细核查,全面管理”的原则识别施工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保证核查的精准性和完备性。进行危险源识别工作时,首先需要建立专业化检测团队,团队成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检测工艺;其次全方位核实人为因素和施工环境,具体标出危险源的位置,并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结合风险等级,及时开展合理的修整工作,有效规避施工场地的危险因素,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2]。
2.2危险源的动态识别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类型及触发条件随着施工条件和进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识别本身的特性,按照施工工期,将工序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对危险源进行动态识别。
        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动态识别工作,首先要确定危险源识别的内容,常规的主要识别内容为管理、环境、人员、机械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危险源。其次,确定施工若干个单元的工序和操作步骤,为确保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需要科学地识别出每个施工步骤,若干个施工步骤组成施工工序,再由施工工序组成工作单元,根据详细的施工步骤和工序归纳不同的危险源,可以得到完整的、具体的工作单元识别清单。由于这种方式工作量大,识别清单与公司的数据库具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工作人员参考所发生事故的起因、事件、条件等,了解有关规定,核查并整理出全面、准确的危险源辨识清单。
        整个水利事故现场危险源识别过程中,以网络计划模型作为依据,结合模型计算,获得特定时间段的危险源信息以及时间参数,为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评估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按照互不影响的原则,确定识别单元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施工网络图进行工序或者工艺的单元划分,随着施工条件或者进度的变化,工作单元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根据相应的识别周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再通过计算,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如果危险等级超过阈值,必须重新计算危险程度,如果在容许范围内,则进入下一个工作单元,检测、计算、评估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在下一个PCDA循环中得到解决[3]。
3.水利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存在的问题
3.1危险源清单针对性欠缺
        根据施工步骤和工序归纳不同的危险源获得的识别清单普遍存在对项目实际危险源列项不足或者与实际施工需要管控的具体危险源清单不符。所获得的清单大多照抄其他项目,没有注重分析并总结水利施工项目现场的内容、环境因素及措施条件,仅仅只是在施工过程走形式,敷衍了事。开展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实用性的目标[4]。
3.2不及时更新的项目安全管理方案
        整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时间较长,最少在半年竣工,最长则需要2-3年。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工到竣工验收都必须按照施工前期的安全预案进行管控。气候条件的变化、施工进度、条件的改变都会产生难以调控的风险,如果没有针对整个动态过程进行更新调整,就会难以有效应对新增的不可控风险。
3.3 危险源动态识别管控不足
        目前大多数水利工程的施工项目中,从事有关项目安全管理的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某些更是从其他岗位调任,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和危险源识别经验。

水利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大多是按照规范要求或者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缺乏对网络技术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在归纳出危险源识别清单后,项目部门采用会议方式对危险源动态识别制度进行宣传,缺乏识别工作的学习交流,现场也没有危险源的相应标识。
4.水利工程危险源管理系统分解结构
4.1按照施工现场常见事故类型划分
        这种分解方式以工作面作为依据、以可能发生的事情作为基础进行系统分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事故包括机械伤害、高空坠落、起重伤害、物体打击等方面。
4.2建立对应的危险源层次结构
        危险源风险等级的划分和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层次,需要针对不同的威胁程度分析整个工程的影响、地位等方面。目标层——针对事故过程中风险等级最高危险最大的危险源,用C来表示;中间层——事故过程中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用Ck来表示;最底层——评价指标因素,用Cki表示。
4.3以单元工程为单元进行系统分解
        一般情况下,这种分解方式将一个工作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单位工程,再把每个单位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单元。划分后的最小单元可以包括影响范围较小的局部性危险源,也包括影响全局的危险源,这种分解方式完全符合危险源识别的原则和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分部分项可以划分为施工用电、脚手架、安全管理、基坑支护与模板等工程。为保证水利施工现场系统分解的可操作性,在综合考虑施工要求、施工工序及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将施工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理论,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避免机械性、人为地分解系统。
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措施
5.1健全并落实好安全管理责任机制
        第一,水利工程施工工作量较多,需要多个施工队伍共同进行施工。混合区块的施工则会使管理机制混乱,进一步引发危险隐患。因此,构建并落实责任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机制实现对施工人员工作的束缚[5],对保证施工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加大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贯力度,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可执行的文件,各级管理人员须注重研究和掌握程序文件。第二,从企业分管的负责人到基层一线人员,都要梳理全员参与管理的理念。重视听取基层安全管理的意见,并按照意见更新危险源清单,控制好危险源并及时识别新开项目或者过程交叉操作中的危险源,建立共防共治共管的责任机制。
5.2 注重危险源动态辨识的宣传教育
        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在现场开展安全教育讲座,要求施工队伍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发展员工参加安全教育讲座。在施工现场要做好危险源的预警标识和有关管理标牌的摆放工作,不断警醒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关安全教育。同时,要培养管理人员应对一线突发事件的机变性和处理能力,建立危险源动态识别督促与监督机制。
5.3加大对自然灾害的监管
        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一般位于较为偏僻的山区进行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需要爆破工作,这些都很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山体崩塌等。这些自然灾害在山区施工中经常发生,往往还伴随着危险源的出现。因此,在山区开展作业时,必须注重高原反应引发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关注在施工过程施工人员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身体不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身体安全。
5.4强化落实危险源动态识别
        完善危险源动态识别体系,从事现场安全管理的相关人员需要掌握识别危险源的技巧及方法,明确项目危险源的识别方法及内容,按照动态识别的动态过程,做好识别工作。如:在水利工程硐室开发爆破作业时,按照工序要求进行钻孔、装炸药、放炮等,再配合测量、放线、监测记录等辅助工作,结合采用的机、料及所在环境、人员因素等分析并归纳总结成的危险源清单,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强化危险源识别人员队伍的水平,为保证危险源的识别工作的精准性,组建项目识别团队时就应该注重人员的选择,重视专业节能、素养、理论方面的选择,对于团队中人员的配置,必须做到合理搭配,重视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员工及项目团队。强化落实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工作,详细记录整个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分析造成的伤害后果,制定专门的预防措施,做好安全预防,使施工选暗疮处于动态管理和监控的范畴,把危险源把在可操控的状态[6]。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是水利工程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施工人员是水利工程施工的主体,一旦出现人为因素的危害,就会给水利工程埋下隐患,对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危险源。因此,必须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工作,加大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监管力度,完善现场管理制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事故现场的危险源,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我国水利工程的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景娟, 樊新华, 谢广勇. 农村配网施工现场作业危险源分析及预控措施[J]. 通讯世界:下半月, 2015, 000(005):P.142-143.
[2]李艺彤, 郭永成, 司马艳, et al. 基于改进LEC评价法的高层建筑施工危险源评估与管控[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55-59.
[3]魏明海.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化,2016,(7):20-22,48.
[4]汤超. 试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控制[J]. 建筑与装饰, 2018(13):59-59.
[5]王林.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要点的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 2017, 36(1):108-110.
[6]蔡育杰.国内外水利工程事故及其原因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38):251-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