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由胶凝材料、水、骨料等根据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施工基础材料。在实际施工中经过均匀和适当地搅拌后促使混凝土集结成相应的形状,最终呈现出厚实的状态。事实上,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运用如石膏、粘土、石灰等胶凝材料,发展至今已成为路面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施工用品。但从我国高原地区混凝土路面施工现状得知,水泥混凝土会因为当地地形而产生较多问题。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控制高原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质量对策,望给予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
引言
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养护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是由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多处于高海拔地区,这些区域气候条件恶劣,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同时伴有持续低温、骤然降温等特点,使得路面材料老化加速,造成路面结构在较大的温度应力下引起的耐久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同时恶劣的气候及地质条件,导致大型养护工程机械无法使用,因此这些地区的公路养护不足造成严重的网裂、翻浆、沉陷等病害,对在该路段行驶的车辆构成了威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自我修复的沥青混合路面材料,该材料利用仿生学中机体的自修复功能为模型,当路面收到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时,材料中的自修复微胶囊释放出修复液,使开裂部分充分愈合,能够使路面达到面与维护或者少维护的目的。
1高原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常见以下问题
技术方面:(1)因近年项目急剧增加,民爆物资管控严格,原材料供不应求,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原材料的不断变化致使混凝土配比不断变化,路面强度不均匀。(2)高原地区路线纵坡较大,混凝土运输机械选择受限制,混凝土易离析。(3)混凝土路面刻纹按照规范要求2~3mm无法保证行车安全。(4)部分地区严重缺水,混凝土养护不到位。(5)部分项目实施未采取封闭施工,未到龄期人、畜行走,路面造成损坏。管理方面:(1)农村公路建设模式为中央车购税资金补助加地方政府资金匹配,但地方政府匹配资金落难落实。(2)地方为节约成本,所选取的监理公司规模较小、技术人员配备不全、资质不完善等,这就导致监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不全面,不能很好起到监理的作用,导致现场质量得不到控制。(3)项目投资小利润低,现场施工多为劳务分包的施工班组,施工人员主要为当地农民工,其主要表现为施工技术薄弱,未经过专业培训,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差。(4)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承担着本辖区内的普通国省干线、提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技术力量严重不足。(5)根据《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划分,2014年3月1日起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质量监督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的村道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而各地县级人民政府重视程度不一,有些,区县还未成立县级质监机构,对农村公路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一定困难。
2控制高原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质量的措施
2.1混凝土的拌和
混凝土拌和在拌和楼中进行,采用自动计量上料系统的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在拌和楼开始工作以前,应检查各工序的施工机械和工具,对于有问题的机械和工具立即进行修理或更换。混凝土搅拌时间一般控制在2min~3min,比内地常温施工延长50%,但最长不得超过5min。混凝土拌合物出搅拌机的坍落度按照施工方式进行控制,滑模摊铺方式为3cm~5cm,三辊轴机组施工时为2cm~4cm。施工控制坍落度由实际气温和运距下的坍落度损失确定,最终摊铺时的拌合物坍落度要求达到:滑模摊铺施工2cm~3cm,三辊轴机组施工1cm~2cm。当坍落度不适宜时,可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调整:①采用适当增加减水剂提高坍落度的方法,不增加单位用水量;②若增大单位用水量,应同时增加水泥用量,保持水灰比不变。
2.2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1)原材料砂、石的开采应以政府为主导,要求加大生产量的同时,控制原材料质量,对砂、石材料粒径、含泥量不能满足要求的,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监管.现场技术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根据原材料的变化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路面混凝土质量。
(2)农村公路是一项民生工程,为脱贫攻坚打基础,针对如此大的工程量,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以乡镇为单位开采原材料,而开采的原材料只可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不得进行市场销售,从而避免市场乱象。
2.3防止混凝土基础不均匀
为了有效防止混凝土沉降不均匀的情况,应该减轻结构的重量,对工序进行合理的安排。如果仅仅采用减轻结构的重量来防止沉降,那么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就会不足。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为了提升地基的稳定性,应该对松软的土地结构进行改善,提升其抗压能力,完善地基的夯实操作,提升模板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地基可以均匀受力。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环节中,要防止其被水浸泡。模板在拆除的环节中,要控制好先后顺序。
2.4注重平时的“扫桨”工作
针对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公路极易出现坑槽,这对于公路的实际使用寿命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科学的防护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害,那样就会给公路养护工作带来更大的损失,不利于公路养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注重日常的“扫桨”工作,这是公路养护工作最为基本也是最为科学的一个养护方式。最为科学的“扫桨”方式成为“八步扫浆法”,其基本步骤为:清底、上土、洒水、扫桨、上砂、刮平、找平、上松散保护层八道基本的保护程序,这一系列的程序之间有着密切的配合与关系,可以有效的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2.5施工管理措施
在施工管理中,要提升技术含量,完善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技术在施工的整个流程中都有涉及,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环节中,使用的技术比较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完善技术管理非常关键,施工单位要完善技术交底责任制度,完善施工质量的检查。施工中严格的按照施工的规范进行各项操作,完善质量检测技术,材料在检测后才能进场。要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不能时候检查,应该进行事前的预防。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应该注重系统化的管理,从而进行综合治理。
2.6养护方法
鉴于高原高寒区特殊的气候环境,以及室内试验结果,在该地区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中应采用蓄热保温保湿法进行养护,具体的养护方法是:1)在摊铺后的混凝土路面软表面应喷洒表面加速硬化的水玻璃基养生剂,既防止塑性收缩开裂,又加速表面硬化,加快保温保湿覆盖,待表面覆盖不出现影响平整度的印记时,立即进行保温保湿覆盖养生。2)保温保湿养护的方法是混凝土上下两面覆盖塑料薄膜,中间铺加保温材料(泡沫塑料、破棉花、毛毡、土工毡、草袋或草帘等)。上塑料薄膜是为了防止暴风雪、冰雹或冻雨浸湿保温材料,下部的塑料薄膜是为了路面表面保持足够的湿度。3)蓄热保温保湿覆盖养护天数:具体撤除蓄热保温保湿养生天数,应以实测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达到4.0MPa(抗压强度大致在25MPa)而定,一般不得少于14d。4)混凝土路面保温保湿覆盖养护期间,混凝土受冻时的弯拉强度不得低于1.0MPa的抗冻临界弯拉强度,抗冻临界抗压强度≥5MPa。
结语
总之,混凝土是路面施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需要施工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应结合高原地区地形条件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合理选择施工材料,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加强施工人员质量意识,真正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洋.高原地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房地产导刊,2014(7):126.
[2]何齐辉.高原地区水泥混凝土公路施工管理[J].科研,2015(10):106-107.
[3]张卫亮.青藏地区冷补沥青混合料多功能养护设备设计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