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为零”话估算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7期   作者:叶馀沛
[导读] 我们认为“化整为零”来话估算,就是要将“估算”的具体化
        摘要:我们认为“化整为零”来话估算,就是要将“估算”的具体化,从三年级学生生活实例出发,结合自身具体可知的经验,建立初步的前概念;抓住重点,铺设台阶;改变固有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反思中形成新的策略用于解决新的估算问题。
        关键词:估算化整为零

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之时,笔者与同三年级的教师的交谈中,大家都为在三年级的估算教学而发愁。估算学习对于现在我们学校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讨论的问题主要以①估算的概念的抽象性与过程的或然性;②学生已有的精确计算的策略已经足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会有不自觉的抵触心理;③估算意识的匮乏,前概念不足等等。对于我们教师自身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估算不同于精确计算,算到哪一步,如何去算都是我们评价时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思维习惯,是把方法圈死在一个方向,还是任由思考的火苗发散。将估算的过程一股脑地讲授,能不能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结合已有的图式,产生新的图式并且能将整个思维过程进行阐述。诸多的讨论归结到底,估算教学该如何“落地”,怎么样能“化整为零”是教师教学估算与学生更好地认识估算的重点。
“化整为零”就是要将“估算”的具体化,从三年级学生生活实例出发,结合自身具体可知的经验,建立初步的前概念。重在挖掘估算的内在核心,深入剖析教材,尽可能地将教材进行整理加工,抓住重点,铺设台阶。改变固有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重在估算过程的阐述与结果的优化,建立“好”、“更好”、“合理、但对于估算来说”的多维过程评价用语。反思对教学的作用在于新图式的产生与加固,以行动研究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反思总结能力与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策略用于解决新的估算问题。
估算的教学中“化整为零”
        (一)结合生活实际,估算前概念的建立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巧取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熟悉感与兴趣,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建立前概念,是为了之后的估算教学打下第一块扣门砖。在笔者看来2013版人教数学教材的编排以时分秒作为其第一单元,很大的程度上是将三年级的估算能力作为学生数感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指导目标。对于时间的初步估计,会给学生带来估计的意识。如在“爸爸每天锻炼30(  )”的单位选取中,有些同学选取“时”作为单位,一比生活中一天的时间,30小时比一天24小时还来的长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估计要有合理性,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估算。
        结合生活实际,同样也要将估算的荆棘斩清了放在学生面前,任其采撷。前概念的建立与估算一样,无须斤斤计较,注重过程,讲述方法,估算注重思维的过程性与延续性。

估算前概念的建立,对于前概念来说是抽象的,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而且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和评价,因此也很难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估算教学中,一味地谋求直观可感的操作措施就会带来更多刻板的思考,所以现在笔者认为要想把同是抽象不易理解的估算的教学就需要定性的前概念来感知作为估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探索更多的素材。
        (二)小步子,深入剖析估算内涵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三年级的孩子大多不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与对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性不高。也由于估算的本身题型的复杂性与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估算,要想学生一股脑地接受还是存在很大问题。对估算不好理解,就需要教师去伪存真,围绕重点分小步前行。针对三年级二位数的加法估算的实际问题,笔者进行了分类分成两类问题比较类的问题与精确类的问题。比较类的问题顾名思义就是问题要求进行够不够的比较,而精确类的问题则是要求我们最快速度的找到大致的得数。
在精确类的估算问题中,只需照顾孩子们估计一个数的能力,将学习的自主性完全交由学生自己手中,在独立练习与试错中加深对数值大小的估计。在比较类的估算问题中,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干预,参与学生的或然的思考过程,在估算中让学生意识到估算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取而代之的是反复性与复杂性。以学生的语言与方式进行总结,将其中本质的问题与估算方法相联系,形成估算策略。建立个性化的思考方式,接触更多的情景与生活实际中,丰富估算策略,了解估算的适用性,不能一味地将估算放在首位,择优选取才是数学思考。结合教师自身的特征,进行估算理解的阐明,笔者认为估算也作为简便运算的一种,不能为了估算而算,而是为了简便快算而估,为了精确而估。
        (三) 评价过程化,以说代练
估算过程都不会有错,如何择优是思维的训练。如237+228与441的比较中,若以“200+200”进行估算则是“好”的估算结果,接着“30+20”是“更好”的估算结果,再以“7+8”就变成了精确计算,这就不是一个“不好”的估算结果。然而这个不好的计算结果也带来一个好的思考过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估算的手段,估算讲究适可而止。当出现这样的生成这也仅仅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不单单针对结果,将估算过程进行合理评价,给学生带来的不仅要估算学习的勇气,还有深入地理解。加之巧用语言,相对于文字对于学生的理解表达来说是更为贴切。
以说代练指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沿着思考的方向,以正向的思考加之于逆向的思维,多角度的进行估算的合理性的叙述。“说”的内容在于对估算的正确性的认识,最优化的理解和结合自身的思维方式使用性的讲解。换句话说,学生“话”估算围绕着“我怎么算”,“我为什么这么算”,“我这么算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题型的认识与完成,单纯地从做作业中解脱出来。
估算的策略选择上与精确计算还存在一定差距,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出发点。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则是在精确计算与估算意识交替作用才会有更好的效果,精确计算准确性在古时也许还能比较出孰优孰劣,现如今计算机的使用,网络时代智能信息处理已然开始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以估算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比重越来越大来看数学这门基础学科,顺应时代潮流。重能力与方法,精确计算与估算两辆马车并驾齐驱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