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演讲词文体特征的印象。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把教材中除去题目的四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选择哪些是演讲词,《最后一次讲演》《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是学生选择最多的两篇。学生的一个主要理由: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有括号,括号内写明了受众的反应、演讲者的动作、声音特点等内容。
演讲的“最基本的组成形式是由演讲者和听众两方面人物组成”。“演讲者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发表演讲时,他的思想感情、举止神态都直接作用于听众和演讲主持者,演讲主持者和听众接收到这些信息,或欣然赞许,开怀大笑,或心存疑义,无动于衷,或惊或喜,或悲或叹,都会在现场流露出来。显然,这种对演讲的情绪反应和态度评价会自然的反馈到演讲者,为其所察觉”①。
而反映在演讲词当中,必须有能体现“对象感”和“现场感”②的语言,而括号的内容大多是这样的直接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演讲词中括号的内容就是演讲词的标志性符号。
从学情方面分析,学生大多接触过同龄人或者老师等关系亲密的人的演讲。因为这些演讲话题大多关乎学生切身利益和感情,所以往往气氛好,表现佳,多的是“鼓掌”和“笑声”。容易和《最后一次讲演》《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在这一方面接近。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在具体教学中,对此可如何善加运用呢?
第一,可以把括号的内容去掉,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写并说明理由。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大多能感受演讲者的主要观点和情感,但观点如何呈现、情感如何起波澜却难现明显痕迹。如此不仅能促发学生思考,而且在“互见”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的观点更鲜明、态度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内容更充实。
在《最后一次讲演中》第一个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闻一多先生激动了”。前面有很长一段话:“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无处着手时,可以有意改变演讲词为“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卑劣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犯了什么罪,遭此毒手?他用笔写文章,用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一张嘴,有什么理由和事实拿出来啊!”
对比之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演讲词用了“最”“究竟”等表达强烈情感的副词。特别是有多处重复,两个“有”“拿出来”“啊”“!”,而且“讲”和“说”有递进关系。句子多祈使语气。
而经过教师提醒之后,学生也能发现:括号后的“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更是用了三次重复,再加反问语气,显得语气更为强烈了。
从感情上再梳理,反动派无法用“笔”来解释,也不敢用“嘴”来回应事实,还“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不断刷新良知底线。闻先生骂得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痛快,越来越酣畅淋漓。
如此给出分析范例,再让学生分析之后的“捶击桌子”等就容易多了。
第二,集中探究相似括号内容中表现出的不同受众心理,帮助梳理演讲脉络。
《最后一次讲演》中大量出现“鼓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大量出现“笑声”。虽然表现接近,但听众当时的情感心理往往不尽相同。
以此段为例:“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前两次“鼓掌”都是热烈的,都有对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勇敢揭露特务懦弱丑陋嘴脸的赞赏和支持。学生于此是容易自己琢磨出来的。如果此时学生有困难,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演讲者前一段对特务的称呼和这一段对特务称呼的变化。两个“你”字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直面穷凶极恶的特务,没有逃避,勇敢无畏。
而前两次“鼓掌”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和“又不甘承认,还要诬蔑人”上。前者更多表达对特务无正当理由杀死李先生的愤怒,后者还表达了对特务卑劣无耻行为的无情嘲讽。
而第三次“鼓掌”又加上了对“某集团”的嘲讽和对李先生的礼赞,还有听众(很多昆明人)对自己的勉励。
当然,通过括号内容的对比,也能有助于快速找到最能表现演讲者魅力的部分。在王选先生的《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这篇演讲词中,对比括号中的“笑声”“笑声,掌声”“笑声,长时间的掌声”“笑声,掌声不断”,很快就能帮助学生找出最有“笑果”的演讲语言,也有利于学生集中体会王选先生演讲的幽默风格。
第三、用括号内容还原或再造演讲情境。
演讲是一们综合互动的艺术,它不仅有“独白式”的言语表达,而且有表情、姿势、声调、手势等辅助表达手段,还有受众的各种不同反应。而后二者的内容就大量存在于演讲词的括号当中。在教学中可以借着这样的提示拟想或模仿实践,还原或再造演讲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不仅能领会“意思”,而且能感受“欲望、感情、情绪和意志”③,还为本单元任务三(口语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预热”。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以教学《最后一次演讲》为例,声音激昂起来,“掌声”响起来,学生们的神情立刻专注起来。学生还会根据括号的提示提前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良好气氛的影响下,学生们还会接着讨论“热烈的鼓掌”和“鼓掌”的区别,“听众表示接受”中听众应该是怎样的眼神、声音和姿态等。
括号的内容并非演讲词所必有,也非演讲词教学的核心;但它却是一条学生初学演讲词时融入教学的一条捷径。从这个角度考虑,可以把《最后一次讲演》《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置前来教,由浅入深、由受众到演讲者、由外在表现到内心波澜、由感情到理性,循序渐进。这样也能凸显不同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利于提高整个单元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②孙绍振.把握规律,真教实学-----以演讲词阅读鉴赏教学为例.《文教资料》2015年第23期
③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