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节奏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里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生涯。节奏是学生在钢琴弹奏、歌曲演唱、舞蹈表演中必备的技能,同时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要具备的音乐素养,它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较薄弱,缺少节奏的相关练习,节奏的感知力不强,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本文从节奏教学的策略出发,结合生活、歌曲和其它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节奏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节奏训练 三力提升
一、探源溯流,直面节奏教学困境
无论是律动、还是歌唱都无法离开节奏的支撑,偏离了节奏就会失去美感和艺术感,同时也失去了教学价值。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既有学生层面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成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拦路虎”,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精准施策,提高节奏教学效率
(一)与生活相结合,强化节奏学习吸引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生活中的节奏是无处不在的,从生活入手,可以帮助学生减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的掌握节奏能力。笔者将结合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用比较生动形象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单纯音符(二分音、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进行训练,并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节奏训练方法进行教学。结合节奏的难易程度,将其分成基础节奏和典型节奏两个部分进行训练。
1.由易到难,夯实基础节奏
基础节奏是比较常见简单的节奏,主要由单纯音符组成,基础节奏是学习其它节奏的基础,犹如造房地基一般,只有稳固的地基才能让高楼拔地而起。同样,在基础节奏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巩固,从而迈好学习第一步。
2.由简至繁,稳固典型节奏
典型节奏是相对复杂的节奏,一般指附点节奏和不同的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典型节奏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复杂的节奏是今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与歌曲相结合,提高节奏运用创造力
人的肢体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将肢体语言与节奏相结合的练习称之为声势,声势能够很好的结合了节奏教学和律动教学的优势,它可以把复杂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无需借助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更不需要任何的教具、乐器。所以,学生将节奏运用到歌曲的伴奏中,把节奏转化成肢体的语言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奥尔夫教学法中常用的道具——杯子进行教学。选用了最近比较流行的歌曲《你笑起来真好看》来进行节奏练习,歌曲主要分前奏部分、主歌部分、副歌部分,笔者给歌曲编配上了三条节奏练习:
结合歌曲,通过不同动作发出的声音,把以上节奏表现出来:
教学流程片段:
教学意图:
通过较为复杂的动作配合,既能够练习学生的手眼耳协调能力,又能够跟着音乐演奏较为复杂的节奏型,提高节奏的创造力。
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力和稳定学生在节奏行进中的速度,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与多种形式相结合,增强节奏表现感知力
节奏的练习不仅可以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喜爱、熟悉的歌曲相结合,还可以与其它形式相结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节奏的学习能力,巩固各种类型的节奏型,增强节奏表现感知力。笔者选用音乐教学法里的课例《吃面条》进行提升教学和训练,通过对语言节奏、声势(律动)、奏乐等综合练习,提高学生念、奏节奏能力,增强学生的节奏感知力。
1.让学生按节奏念词,初步感受语言中的节奏形象。
2.讨论念白里有几个人物(两人),全班分两组(主人甲,客人乙)念,后交换声部。提示学生念时的语气,一组用打击乐器木鱼敲八分休止符“”,一组用皮革乐器手鼓拍四分休止符“”(念白进行中,碰到休止符就用相应的乐器演奏)。
三、结语
通过节奏训练课程,让节奏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将节奏渗透念白、声势律动当中,借助课堂乐器,丰富课堂节奏训练内容,让枯燥的节奏训练变得趣味化,激发学生对节奏训练的兴趣。课程内容设计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化,增强了学生训练的信心,节奏训练课堂有效地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节奏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增强了节奏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兰芳.《奥尔夫音乐活动实训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8
[2]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3
[3]刘立君.《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8(18):144
[4]冯仁君.《中职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6):163-164
[5]王丹.《试论节奏训练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36):233
[6]崔丽丽,云燕.《节奏训练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26):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