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是广大地理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担任高中地理教师这几年,深感地理初高中教学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适应转换之艰难,现对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材、能力要求、教法等重要方面试做对比并对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略做探究。
一、初、高中教材的差异
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做适当的记录。如关于气候的形成因素 ,高中课程要求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教材是通过举例的形式来说明的。而初中地理教材基本不涉及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学生不明确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机制。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将初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可以解释为什么的理论高度。又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要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在高中地理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应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启发,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二、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同
初中地理要学的内容不多,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高中地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是指事物、事件的原因,“怎么做”是指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我们地理教师不但需要求学生多想想“为什么”,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还需要求学生学会“怎么做”,也就是怎样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初高中地理在学法和教法上的比较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书上提的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提到。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课程标准对此也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讲解法。进入高中后,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四、如何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一)引导学生摸索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高一新生一般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时,千万不要有 “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提升思维层次,拓展视野,尽快适应高中地理教学方式。
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生产活动更是知之甚微,而地理课许多知识又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候气象等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这样做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需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联系会让学生发现,原来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意识到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增强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也不是将初中知识拿来生硬地安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好的教学与学习,应把初中学过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如在讲述气候问题时,可以澳大利亚为例,讲述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其气候形成的影响,再通过气候、地形讲述其对本国农业、城市分布、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样就将死的原理变成了地图上活灵活现的知识。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于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 做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姻。
(三)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有不少学生反映,进入高中学习地理伊始,竟然发现地理有这么多知识点,而且其思维难度绝非初中时可以想象的,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这时,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多加鼓励,不能让他们丧失信心和学习动力。同时尽量地将难点分散化和讲述知识形象化,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