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7期   作者:张维敏
[导读] 数学的学习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
        【内容摘要】数学的学习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目前,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欲望不高,数学课堂教学气氛不是十分融洽。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习惯,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的快速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小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国家的发展高度。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可塑性强的阶段,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最好的时机。小学数学课堂是创新实践的基地,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应该在改革中进行创新。只有通过数学教师的创新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以及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更好的发展。
        一、利用微课,创新教学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的教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有限时间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众所周知,小学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之一,对于老师的课堂手段,学生会有更多的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的专注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随着班班通设备的普及,在众多辅助教学手段中,微课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微课教学,可使小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相关内容的时候,许多学生表示很难在脑海中完整、流畅、准确地想象出各种长方体展开图变化成为长方体的过程,对于变化前后六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总是弄错,于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相关的教学视频,制作了一个大约4分钟的微课,视频中展示了几种长方体展开图变化为长方体的过程,并且六个面上标记数字,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视频完善自己的认知。对于部分难以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的学生,我把微课通过线上的方式发送给他们,让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观看和反复揣摩,以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又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通过微课视频首先提醒学生要做的题是“两端要栽”,还利用图片举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间隔”。然后,利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将例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段图,画三个点出现两条线段,画四个点出现三条线段....引领学生观察得出“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规律。最后,笔者又用小路替换线段,小树代替线段上的点,再观察发现其间的规律:种树的棵数总比数的间隔数多一。得出了这个结论,例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仅学得有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了重难点。


        二、开放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学者波利亚所说的那样:“数学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方便。"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开放性课堂提问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开放性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我提出了一道应用题:张老师去文具店买笔记本,有大小两种规格,张老师用全部钱能买20个大笔记本或者30个小笔记本,已知大笔记本比小笔记本每本贵2元,请问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然后,我让学生自主进行解答,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最终,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用两种方式来解答,第一种是“归一”的思路,即2×20÷(30-20)×30=120(元);第二种是“倍比”的思路,即2×20×[30÷(30-20)]=120(元);还有一些学生将张老师带的钱的总数看作单位“1”,然后用分数的方法来解答,即:2÷(1/20-1/30)=120(元)。我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合作研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研讨过程是着眼于“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要把握“尽量放手”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凡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精心设计几道有思想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诀新问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求知、主动参与。让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交换独立思考、操作、尝试的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交流,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只要教师给小组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展开合作学习,使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就会撞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带来的成功感。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