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7期   作者:卢海平
[导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摘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去变。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注重  学习习惯培养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指出:“教育要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于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这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我认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学会倾听、乐于表达
        倾听与表达是我们与人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现代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低年级的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上课时不爱听别人讲,喜欢自己讲。但在讲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语言组织能力差。说与听是相互支撑的,学会倾听,善于表达,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培养学生认真听做起,逐渐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学生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应从教师自身做起,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对语无伦次的表述要认真仔细的进行理解,小心谨慎的加以诱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有条有理地说出来,从而让学生乐于向老师表达。教材中经常出现“你能看图说一说吗”“你还能怎样说”“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谁说的多”……培养学生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想象过程、思考过程、质疑过程说出来。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水平。
二、养成看书、审题的好习惯
        学生在每次测试时,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其实,在这粗心、毛糙的现象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让学生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读题要做到读通、读准、读懂。其次要动眼观察,它是审题全面的保证。 对题目意思要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观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要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它是审题正确的策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折剪剪、画画点点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三、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掌握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有了“感受”,才能真正有了“理解”。
         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堆一堆”“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去得到他。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数的组成”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10根小棒分成两:一堆放1根,另一堆放9跟;一堆放2根,另一堆放8根;一堆放3根,另一堆放7根……。有了这一动手操作的过程,再把他转化为抽象的数,那么“10的组成”就有了很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四、形成学而问、疑而思的规律
        学而问、疑而思,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精神,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现在在新课改的大浪潮下,数学教材更加的突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不仅多次呈现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的情境,还要求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基础上,尝试再提出问题,用多中思路来提问,来解决问题。
        要养成学而问、疑而思的习惯。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求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有效地运用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疑中问,在问中思。例如,在“认钟表”的教学中,课本呈现了两幅不同的情境图。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钟面上都是10时,但是小明为什么在做不同的事情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在疑问中思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是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出钟面上的10时有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从而培养学而问、疑而思的习惯。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应遵循“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去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