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一、立德树人的提出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立德树人”,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
(一)树什么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什么人”,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具有特定时代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贯目的。对于新时代而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应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表述,在德智体美后面增加了“劳”,并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
3.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教育培养人的新要求。
(二)立什么德
在立什么德上,与“树什么人”相对应。首先是立成“人”之德。德是成“人”的根本。
1. 构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立德树人必须打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为此,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 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3. 厚植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最深刻的道德追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深入挖掘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4.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血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展现。要大力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5. 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
党的十九大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需要树立开放、尊重、协商、多样、包容、共赢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践行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家文化·视域下,以“家文化”校本课程为载体实施家校共育的德育实践路径
(一)家文化的实践德育观及价值诉求
家文化内涵, “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中国人一向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之中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他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就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而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还是“生活在家庭之中”。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家庭既是一个人人生起点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有鉴于此,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只有每一个家庭都既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又承载起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在“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以及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等方面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以此唤起人们对于家风的记忆与温暖。因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习近平看来,当今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种种怪象,就是由于这些年家风缺失的缘故。因为无论对于公职人员还是普通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的“蜕化变质往往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家文化·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实践路径
1.课程育人。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专门载体,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课程育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二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是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直接德育。课程思政是指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课程的德育因素,使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发挥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要高度重视课程育人功能,构建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主动研发家文化系列班本篇章课程生活篇、卫生篇、艺术篇,创造卓越人生。
2.教学育人。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教学必须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发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师人格的育人作用。为此,教学要走向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育人本位,以立德树人引导教学体系建设,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环节。使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是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3. 文化育人。
文化化人,文化立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核心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哲学和发展愿景。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校服等,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创建校报、校刊、校园网、学校微博、微信,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发展特长文化,做最好的自己,社团引领。 发展特长,家文化主张开展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每一学年都有值得记忆的经历;诸如漫画社、跆拳道、拉丁舞、足球、学生读书俱乐部、民乐队、合唱队等学生团队,让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使校园文化氛围十分浓郁。
4.活动育人。
学校要使学生在德育课程中获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必须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学校德育活动既有常规活动,如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活动,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也有学校组织的特别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等校园节(会)活动;还可以在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热爱劳动、爱党爱国、尊师重教等主题教育活动。要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学校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管理育人。
管理也是一种教育,不同的管理方式蕴含不同的教育。家文化主张奖励篇:激励文化,让学生体验成功,在师生中营造一种“不断肯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激励文化。营造班级家文化场。学生在班级内甚至学校内的角色体验丰富,班级呈现出学生自主管理特色,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种种机会,班级因此而充满成长的气息。在家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从最初的“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开始,到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创作,学生是主角的文化,使班级文化环境五彩纷呈,同时也使每一个教室焕发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建立“激励库”。通过成长墙、成果窗、作品展、进步喜报、海报表扬等激励形式,建立每个学生的激励库,形成一种长效激励机制,让老师的表扬看得见,让学生优点卡的激励效果持久些,让学生感受得到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学业健康体检报告上展示的优点卡,给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让学生生活在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中,不断学习,不断肯定,不断得到激励。另外,家文化主张在校园中,注重“软环境”的育人功能,让校园随处可见色调的搭配,书法的精美,内容的深刻,将美育教育融进德育教育,耳濡目染,促进提高学生德育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奖。主张人人是可造之才,人人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因此,主张学校通过系列的多元化的评比活动,评出各类明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聚焦点,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活动收获不同的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6.全员育人。
全员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队伍中有政治教师、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是第一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五、家文化的实践德育的时代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家文化的实践德育模式,使学生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实践中赢得价值、充分享受家文化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立德树人由德切入,但不只是德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载体,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