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发展性心育”理论建构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的 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7期   作者:黄祖铭 莫洪君
[导读] 通过深度解读“发展性心育”理论,系统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摘要:通过深度解读“发展性心育”理论,系统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根据育人目标确定校本的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根据核心素养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对原有的校本课程和各种学生活动进行重新整合,打造出具有“和谐”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和谐的个性发展,丰富学内涵,彰显多样化办学特色。
关键词:发展性心育;校本课程体系
        为什么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首先,学校前期的实践证明:对于那些在传统课程中很难有成功的体验、挫败感强、心理能量弱和自信心不足的部分学生,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育节、艺术节、社团活动、运动队、课外活动等多种展示平台,鼓励他们去尝试和实践,有不少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树立起信心。其次,最初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顶层设计,不成体系,比较盲目,往往是根据本校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和兴趣,想到什么开发什么,对于为什么开发这门课程,还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回答,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些堪忧。最后,学校各种传统的学生活动与校本课程有重叠的地方,需要重新梳理,让这些传统项目也进入校本课程的领域,从课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些传统活动的价值。如何将我校的校本课程梳理成一个合理的体系?我校运用“发展性心育”理论尝试建构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体系,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科学解读“发展性心育”理论,为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什么是发展性心育?“心育”主要分为“救助性、预防性、发展性”三个层次。“发展性心育”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加强对个体潜在的积极因素的开发,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激发其心理潜能,从而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
        “发展性心育”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大家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智能结构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这种平等教育的思想;对于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个教育事件,面临两种选择:消极或者积极的心态,“发展性心育”要求用积极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尽最大可能挖掘其积极的因素,激发它,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与其盯住学生薄弱的地方,不如鼓励其不断发扬优势,树立自信心,保持前进的动力;每个人只有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认识自我是一个不断反复探索的过程,所以学校需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在活动和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结构和优势是不同的,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每个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每个人的起点、智能结构和优势不同,所以反对用同一种模式评价学生,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纵向对比,即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对比,不断进行正面激励,实施“正强化”,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二、运用“发展性心育”理论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为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就是在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校本的学生核心素养,进而确定校本课程体系的目标和课程结构。
        我校生源构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发展性心育”认为,无论是考试成绩分数高的还是低的,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智能结构不同的学生。所以我校综合考虑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地方政府的教育要求、地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以及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性,提出了“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平等教育,要求对学习基础好的和差的,对本地的和外地的,对不同民族的,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力求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其在现有的水平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发展。“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也要求我们不仅仅注重智育,即成绩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德、体、美、劳等各方面都给予同等的重视,发展性心育认为,只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办学理念中,也孕育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三、根据学校育人目标确定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育人目标,那么作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和谐发展。中国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即和谐的状态。“明明德”强调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达到人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和谐、人的智能结构的和谐。身心和谐要求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积极乐观;智能结构的和谐,即人的各种技能、智能和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不可偏废。“亲民”则强调个人要对社会有责任担当,要与时俱进,要勇于实践创新、改造自然、革新社会,从而达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在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诚信、创新”的晋江精神和学校的育人目标,经充分调查和反复论证,确定了“自强乐观、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校本化学生核心素养。
        四、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确定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目标和结构。
        学校围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致力于“自强乐观、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对现有的课程和各类活动进行整合,初步形成了具有“和谐”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建设“阳光体育、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课程,塑造“自强乐观”的品质,追求身心的和谐。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强乐观”强调积极乐观,热爱运动,强健体魄;强调在自修处求得自主发展,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加强自制力和抗挫能力,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永不言败。
1.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课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有近800平方米的心理中心,配有专职咨询师3名,兼职18名,开发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呵护心灵成长》、《心理素质拓展方案》、《相信自己》、《快乐成功学》和《中学生生涯规划》等系列课程。
        2. 打造“阳光体育”课程,培养坚毅品质。学校建有一流的体育馆和运动场,在整合体育教学、运动会、各类体育赛事、学生社团、校队训练等项目的基础上,开发了《乒乓球》、《田径教程》、《让木球飞》、《篮球攻防术》、《少数民族体育什锦》和《太极拳》等校本课程。
        (二)打造“正德”课程,塑造“责任担当”的品质,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要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达到个体和外部环境的和谐。我校以“勤勉、正德、有为”为校训,所以致力于打造“正德”课程系列。
        1. 建设“社会责任”课程,培养责任意识。校本课程《孝感动天古今谈》,配合十八岁成人仪式等系列感恩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感恩”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校本课程《生活与法律》及系列法律讲座,让学生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学校还建有生态司法教育实践体验馆,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热爱并尊重自然的意识。
        2. 建设“国家认同”课程,树立文化自信。《泉州历史名人故事选编》、《李五传奇》、《企业文化与陈埭鞋业的成长》等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热爱家乡,并通过主题班会课、国旗下讲话、主题队日活动,利用民族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多途径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中华节日面面观》、《概说中国十大古典》等校本课程和“弘扬中华情、传承中国心”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讲座,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
        3. 建设“国际理解”课程,确立开放的心态。《泉州宗教历史遗迹寻踪》、《回族史》、《海丝文化》和《英伦文化拾趣》等校本课程则引导学生了解到泉州文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确立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并通过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三)丰富“阅读与艺术”课程,培养“人文底蕴”的素养,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奠基。
        何谓“人文”?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形成扎实的人文积淀,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艺术活动,增强体验,确立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这样的人,必然是人文底蕴深厚的人;这样的人,一定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1. 建设“阅读”课程,奠定人文基础。学校积极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开发了《走近中国古代文学》、《概说中国十大古典》(、《<孟子>经典诵读》、《散文阅读与欣赏》、《英美原声电影赏析》等系列校本课程,并通过经典诵读、读书节、课本剧及各类比赛等活动,充分挖掘校图书馆、各教室图书角的现有条件,梳理和打造了阅读特色课程。
        2. 建设“艺术”课程,培养审美情趣。艺术组在开好音乐和美术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校艺术楼的优势,依托本地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结合我校艺术教育特色校的创建,积极开发了《播音主持FOLLOW ME》、《素描基础》、《漫画》、《南音》、《腰鼓》等系列校本课程,并成立了合唱、素描、古筝、舞蹈、书法、插花、钩花、十字绣、泥陶、话剧等多个艺术社团,并通过学校广播、网络平台、教室、走廊、宣传栏、展馆等场所,积极开展艺术节、美术展览和各类艺术比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建设“劳动、科学与技术”课程,培养“实践创新”精神,推动人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发展性心育认为:“每个人只有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在活动和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所以要重视实践,重视劳动。只有在劳动和实践中,才能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只有在劳动和实践中,才能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学习技术的意愿和创新意识,并形成实践能力。
1. 建设“劳动”课程,增强劳动意识。学校结合晋江市劳动教育特色校的创建,利用周围各种资源,与安踏、361等本地企业等建立各种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多体验,强化劳动意识。
2. 建设“科学与技术”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在开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物理实验探究》、《中学物理思维方法及应用》、《化学分析与简易实验室的建设》、《化学与生活》、《生物探究》、《星空璀璨学问多》、《家用电器与生活》、《计算机维护》、《中学生PHOTOSHOP图像处理入门教程》、《机械制图》、《电工》、《3D打印》、《机器人》等多门校本课程,并结合科技节、研究性学习、科学社团等,充分利用学校科技楼、实验楼现有的条件,打造科技创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运用“发展性心育”重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FJJKXB18-4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瑞山,莫洪君.运用“发展性心育”指导高中生涯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5).
        2.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OL],2016.
        3.李臣之.学校课程顶层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