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各个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大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上对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解释:阅读优秀作品,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 体验和思考。毋庸置疑,掌握了阅读教学法,就可以解决语文教学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板块。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调动起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让学生跟老师对话、跟文章的人物对话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 矛盾分析法;阅读教学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简单地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哲学上的原理,包括看问题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应统一。我们在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时候可以运用矛盾分析法,能够让教与学都更好地开展下去。
第一,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尽可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当中,很多作者在创作之初的时候,不是要以将文章要收录到教材中为目的的,作者的读者也不只是仅仅局限在学生中,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读者,作者有他自己的创作感情和思想。因此矛盾分析法能让教师和学生找到一个连接的点,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文章当中更好地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挖掘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懂得作者创作的目的。
第二,能够让教师更明确所要教授的内容。 因为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十分丰富,所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材的深度和角度上应该和其他读者不同。语文教师除了要能对教材中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还应该能够从教学目的上去分析教材、透视教材,然后再结合考点去确定要教给学生哪些内容。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矛盾关系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去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角色。矛盾分析法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明确教学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问题去问学生,让教师知道怎么教;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入文章去深入地思考,让自己和文章产生对话和交流。(2)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到教师身上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教学,如果运用到学生身上的话,那么也会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学习,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3)让学生产生对钻研文章的兴趣。矛盾分析法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文章、钻研文章,并且会反复带着问题一次又一次多次回到文章中去。这就慢慢会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只要产生了兴趣,那么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首先,我们可以去寻找矛盾,这种矛盾有可能是文章中的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矛盾,还有可能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矛盾,当我们明确了这些矛盾,我们就能根据这些矛盾去更深刻的开展教与学。
其次,一篇文章中的前半段的思想情感有可能是悲伤的,但到后半段有可能会变成欢快的,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也表明了矛盾的相互转换性。例如,文章中一个人本来是讨厌某一个人的,但是在经过一番挣扎后,那个人可能会爱上另外那个人,这种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之间所蕴含的矛盾,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搞清楚人物为什么要产生情感和态度的转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分析一篇文章时,面对文中同一个人物时,他的外形特点和他的内心世界可能是有反差的,例如,我们在看课外书《水浒传》时,林冲的外表是粗狂的、豪放的,但是他的内心确实有细腻的一面的,从这组“粗犷”和“细腻”的矛盾出发,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还有,林冲在面对高俅集团的时候,刚开始还选择了隐忍,但是什么导致了林冲起来反抗?这就是因为林冲和高俅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不断加深。表面上看,林冲一方面疾恶如仇但又没有行动,但其实他的内心的仇恨一步步在不断加深着,行为的对立,实际反映出了内心情感的统一,最后造成林冲和高俅集团矛盾激化而爆发反抗。
另外,还可以通过细节的矛盾去加以理解文章,例如词与词之间的矛盾,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矛盾。比如这样一句话:一个快乐的悲伤主义者。前面的词语是快乐,后面的词语是悲伤,快乐和悲伤的矛盾,显示出一个人物身上的两面性,让学生能够理解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最后,矛盾分析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用法多种多样,我们应该看到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要过分强调教学目的中的某一板块,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兼容并包,统一对待。一分为二看教学所要采取的方式,不要用某一种教学方式框死在固定的范围之内,对于一种教学方式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的时候,就要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教学以求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重点去分体语文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地方,应该在看到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的同时,也要兼顾到个别学生的具体需要,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由于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不同,所以在教学上要清楚主次,分清楚轻重缓急,明确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待幼儿园学生要使用适合幼儿园学生的方法,对待小学生要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对待我们初中生要使用适合初中生的方法。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及其矛盾发展的规律到语文教学中,就能增强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受力和辨识力,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多了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学生更能够深刻地感受学习的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展开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