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色彩是凸显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之一。由于建筑色彩能够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直观反馈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城镇仍缺乏严重的建筑色彩,基本上为建筑色彩混乱、无序和整体比较粗糙,更严重的是有的城市已经没有标志性建筑色彩了。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建筑教育没有重视建筑色彩教育,更没有将建筑学与色彩构成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出现建筑色彩设计技术比较差的现象。本文就基于建筑学的色彩构成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建筑学色彩构成教学
引言
建筑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美感与功能机密结合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构成系列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训练,在当代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学本科设计基础课程里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这个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构成系列课程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其中的色彩构成主要是从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不同角度,系统地介绍了设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形式美法则。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对色彩审美规律的把握和色彩创造性设计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1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色彩教育缺乏专业性和适应性
三大构成体系主要是面向艺术类专业,且最初也是以艺术设计学科引入到教学体系中,那么就很难适应建筑学的需求。对于建筑学来说,色彩构成主要是营造更好的氛围感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类的色彩构成与建筑类的色彩构成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艺术设计是满足大众的需求,在色彩构成上只有符合人的常规本能,实现一定的视觉效果。但是在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色彩构成偏向于抽象艺术,且色彩构成基本上都是脱离建筑背景,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会过多强调色彩抽象性和主观性,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却很难传达出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
1.2色彩构成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体制还不是特别的完善,比如,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它们就很难有效的进行衔接,在艺术素质方面的表现就更不用说,基本是零存在的。目前的色彩构成教学往往都是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会对学生的色彩进行锻炼,然后就直接到色彩的构成练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往往会缺乏色彩构成的系统性学习,也会缺乏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对于色彩设计和色彩构成而言,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色彩的构成不能够保证设计出的产品就是满意的。另外,在研究色彩构成的时候,可以将色彩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设计中去,然而,学生往往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在进行建筑物设计的时候,就会出现色彩使用不当的情况。
2基于建筑学的色彩构成教学措施分析
2.2调整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思路
实践证明,若一味套用工艺美术院校色彩构成训练的传统教学内容,除了容易拘泥于单一而有限的成果形式中,更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构成训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联,导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工艺美术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大多以培养学生对“色”的视觉敏锐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艺术修养为教学目标。但对于建筑院校的色彩构成而言,其目标不仅限于此,应在“理解并运用色彩的客观描述概念,初步掌握色彩调和搭配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建筑院系的专业特点,培养色彩应用的自觉意识,提高对建筑色彩审美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色彩理论配合建筑方案的能力,达到在建筑设计中“敢用色彩,善用色彩,用好色彩”的教学目的。基于上述教学目标,色彩构成教学应树立以建筑学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思路,体现色彩构成教学在辅助建筑设计基本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色彩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思路,与专业需求密切联系,不断加强从课程教学组织到训练作业设置各方面内容与建筑学紧密结合,注重建筑学的专业属性,最终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建筑色彩观念和设计思维。
2.2完善教学阶段,细化教学流程
色彩构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安排教学课程,首先要把色彩构成科学合理地引入到学生的视野中,并始终遵守先理论知识后实践,先模仿后创作,先规律、法则后方法、技巧。教学流程可以具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首先要认识色彩,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内容以及色彩三要素的搭配训练,建立色彩感知;第二,了解色彩构成理论知识,包括三属性、色彩心理知觉和视知觉;第三,分析建筑色彩,针对不同建筑物的色彩,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原则和运用形式;第四,设计色彩构成,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确认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情况,更能具体化和精细化认识色彩。
2.3增加建筑色彩分析环节
首先通过对经典建筑的色彩分析,了解建筑色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理性的进行建筑色彩教育;其次,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将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具体的做法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如“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高耸的烽火山墙、深黑的鱼鳞瓦、灰白的墙体,上下错落,交相辉映,体现出徽派建筑古朴典雅,温馨自然的美感;又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采用了统一的红黄色调,突出反映了中国皇家建筑大气磅礴的气势。最后对建筑的内外环境色彩进行分析,旨在训练学生空间色彩的搭配与调和。同时强调建筑设计的环境设计观念,从色彩的角度体现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2.4统筹“三大构成”教学,色彩与平、立融合
从概念上看,色彩构成旨在通过调整色彩关系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营造特定的视觉效果。而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则可理解为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抽象与重组,使创造出的形态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可见,色彩构成和平、立构成在理念上是并行不悖的,两者既不是一种绘画技法,也不只是一种既定公式,而是一种语言。色彩离不开造型,色彩都依附于某一个物,而形体也需要色彩以显现。因此,在构成课程安排中,对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进行通盘构思,三者课程紧密联系,组成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在平面和立体构成中有意识加强与色彩构成训练的联系,在平、立形态构成的基础上,加入色彩的考量,把形式美法则中的节奏、比例、渐变、相似、重复、对比等视觉形式规律运用在色彩搭配上,并且强调色彩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力和对塑造氛围的重要性,这些原则不仅指导学生进行构成设计,也对理解建筑起到重要作用。此外,鼓励学生借助色彩规律寻找并确定作品特定的色彩组合关系,即便是以同一个组合形体为出发点,不同的色彩搭配也能获得各异的表现效果,优秀的色彩方案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态构成上的不足,为作品增色。
结语
教学改革是个不断持续进行的过程,特别是对建筑教育进行广泛反思和总结的今天,我们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色彩构成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为以后学习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快.浅谈如何上好建筑设计专业中的色彩构成教学内容[J].现代职业教育,2018,(26):143.
[2]叶晓霞.基于建筑装饰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才智,2018,(12):73.
[3]周迪.转型创新下对独特性的需求与培养初探——联系建筑学色彩构成教学尝试[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4(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