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桥梁防撞墙施工工艺的简述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月6期   作者:宋坤
[导读] 作为安全设施的桥梁防撞墙是桥梁形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摘要:作为安全设施的桥梁防撞墙是桥梁形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不论从内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均要成为精品。防撞墙要达到整体美观,就必须克服各种外观质量缺陷,因此,在施工中掌握砼工序的工艺要领,就显得很重要。通过对防撞墙施工工艺简述,为实际的施工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促进公路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防撞墙;施工工艺;工艺要领

         导言: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不但注重工程建设的内在质量,也非常看中其外观质量,因此也就对外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安全设施的桥梁防撞墙是桥梁形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要求不论从内在质量,还是外观质量均要成为精品。但在实际工程中,因施工工艺等各方面影响,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影响外观质量的问题,现就结合本人几年来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实践,对桥梁防撞墙的施工工艺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当前桥梁防撞墙均采用现浇钢筋砼的方案,防撞墙的外观质量主要分为线形外观和砼墙的外观质量,其中线形外观又可分为平面线形和纵面线形外观。线形质量的决定因素主要为测量精度和模板支护,而砼外观质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砼配合比、搅拌、浇注、振捣等工艺环节的动态质量。
一、线形外观
(一)平面线形
         直线防撞墙的放线应以直线两端定位桩控制,架仪器于定位桩穿直线,以确保直线线形,而若采用坐标放样,因误差影响,所放样桥轴线点可能会下在同一直线上。曲线桥防撞墙的施工放样应根据平曲线半径的大小进行加密放样,一般小于500时,加密点宜1-2米测设一点,假如半径较大,则加密桩距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5米。在完成第一次放样后应进行第二次复测,若两次放样结果误差较小,则可选择其中一次的结果为最终放样结果,若两次放样偏差较大,须进行复测,选取较接近的两次放样中的一次成果作用建立的三角控制网进行复核,若达到规范容许要求,可作为最终成果来控制防撞墙线型。
(二)纵面线形
         纵面线形控制的好坏也直接影响防撞墙的线形外观,假如纵面线形不光滑,存在明显的拐点或折线,从视觉角度来说,易造成平面线形存在折线的假象。影响纵面线形的主要因素是水准测量的精度。
桥梁上部水准控制点易设在不易变形沉降的地方,如桥梁两头的桥台,将设于桥梁两头的桥台的水准点作为全桥的基本控制点,其他加密水准点由此两点加设,这两点之间应进行多次复核测量,尽量避免两点之间进行高差改正,水准仪应进行定期校验。
(三)模板的支护
         在模板支护前,首先应根据已测好的平面线形在抹好的砂浆底座上弹出模板内外侧的支护线,这样比较方便支模,模板的加固须牢固以防止变形跑模,模板之间的板缝应用密封胶带粘贴好以防止漏浆,在完成模板的支护后,应进行二次水准测量,测出防撞墙顶面砼的标高,在模板内侧划上标记线,另外预埋件的标高也须准确测量,水准测量的密度应根据竖曲线半径大小决定,不宜过稀,在浇筑前应对模板进行全面检查,线形不顺的地方应做适应调整,但必须保证其断面尺寸和桥梁宽度等指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二、砼的外观
(一)影响砼质量的因素
         影响砼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在于砼的配合比、搅拌、浇筑、捣振等,砼施工工艺技术主要包括,1、材料与配合比的测试;2搅拌、运送、浇捣的时间参数;3、工艺操作的程序、方法;4、拆模、养生的要求等。
(二)砼外观质量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1、蜂窝——漏振,局部未振到位
         2、麻面——欠振,振捣时间不足
         3、砂线——过振,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砼离析或泌水
         4、色差——早振,浇铺未到位,急早捣振,水泥浆不匀
         5、气泡——快振,振捣时间过短
         6、云鳞斑——早振或快振
         7、冷缝——迟振,上下层砼浇捣时间间隔过长,已接近水泥初凝时间
         以上七种外观质量缺陷,除了第七种较少见外,其它几种均较常见,若要克服这些缺陷,应从砼施工工艺技术着手。
(三)砼施工工艺要领
         防撞墙要达到整体美观,就必须克服各种外观质量缺陷,因此,在施工中掌握砼工序的工艺要领,就显得很重要。


         1、砼配合比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适当延长砼的模内保养期或适当加大水泥用量,有利于砼表面自然光洁度的提高,但在一般情况下,模板数量有限,要求周转次数多,周期短,不便延迟拆模,因而可考虑加大水泥用量的方法,正常情况下加大10%左右,这是一种过剩投入成本的方式,加大了成本投入,一般情况下,考虑到工期,人力等模板同转、拆模时间其他因素,加大水泥用量的方法还是可取的。
         为了使砼均匀密实,充分改善砼的和易性,可稍提高砼中细料的含量,因为砼拌和物和易性(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主要是由于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泥砂浆起主要作用,正常情况可将砂率提高2%~3%。
         在略增加砂率的同时,可适当减少用水量,用水量少些,易克服气泡,但不能过少,以免振捣困难,所以控制好砼的坍落度就显得很重要,砼坍落度宜比正常情况下减少2cm左右,控制在4cm左右,并按限差1cm控制,以保证砼塑性稳定。以上所指的坍落度是拌和物运至施工现场入模前的要求,考虑到砼拌和物运输工具、运距、气温等条件,在拌和时水量宜稍大,适当加大拌和物坍落度。
         2、砼的搅拌
         砼的搅拌必须做到计量准确,搅拌均匀,坍落度稳定这三个基本要求,否则砼拌和物中必将出现水泥砂浆分布不匀,给砼的浇灌带来了先天性不足,如表面留下“色差”,或捣振易出现离析或泌水等非均质现象。
一般来说,因防撞墙浇筑所用的砼标号都较高,因此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不应小于3min。另外需适时测定粗骨料和细集料表面含水量,以便在拌制砼时掌握用水量。
         3、砼的浇筑与振捣
         砼的浇筑与振捣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防撞墙的施工工艺强调浇筑与振捣同样重要,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振轻浇的错误习惯,浇筑无序或振捣无方都是砼产生不均匀性弊端的根源,应准确把握浇与振的时机,振捣时间长短,遍数应根据浇筑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早振,也不能迟振,不要欠振,也不要过振,以确保均匀密实,外表光洁。
(1)分层分段。
         砼的浇捣,应从一端开始,一段一段向另一端,呈倾斜层全断面推进,每一段的长度2-4m为宜,每层浇筑的厚度不宜超过30㎝,在阴坡或倒角部位,分层厚度宜适当减小。
(2)浇捣步骤
         砼的浇筑要按分层厚度连续地由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切勿无规则的堆积,上层与下层应呈倾斜层次的浇露面,注意浇和振的衔接配合,不能早振。所谓“早振”就是本层浇筑的砼尚未到位或未布满范围,层次不清而过早振捣,早振宜导致:水泥浆被溢至低处或边上,拌和物失去均匀性,再浇砼时,则较多的水泥浆上浮,紧靠侧模面,形成色差,另外应注意不能过振,以防止云鳞状色斑的产生。
(3)振捣方法
         底层振捣先振捣内侧倒坡阴角,把气泡排向外侧,然后振捣外侧,气泡沿外侧直墙背溢出,然后再回到内侧,进行二次振捣排气,可以将振捣棒触钢筋架,借助振实。
         振捣腹层时,振捣棒应远离模板5㎝,若振捣棒太靠近模板会在砼表面留下不均匀的砂浆或水泥浆层。
         顶层振捣,振棒主要在钢筋骨架内振捣,按先外侧后内侧复振排气,应注意不要棒碰钢筋,因为腹层砼已趋稳定,若棒触钢筋,易使底层斜面钢筋保护层上出现不均匀斑或沁水。
         在各层的振捣过程中,振捣棒的插入位置应离模板拼缝稍远,以防振裂拼缝上密封胶带造成漏浆。
         若砼已无显著沉落,不冒气泡,呈平坦泛浆,则振捣适宜,对于底部或阴角部位,宜快插慢提,快速插入,上下抽动3-4次以助砼沉落稳定,每次提升按2-3㎝控制,每提一次停顿2-3s,以利于排出气泡。另外注意拌和物较稀时,应相应缩短振捣时间,减少抽动次数。
         振捣棒的移动间距一般按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控制,一般25㎝左右,便可防止漏振。
(四)砼的抹修与养护
         1、墙顶抹面,砼浇筑到顶面后,必须把多余砂浆清除,先大致收平等砼略收缩开始凝固前压实、抹平、收光。
         2、墙面修饰。拆模后,应立即对表面缺陷进行修饰,对于较小的气泡麻点,可采用白水泥与普通水泥调配的干灰修饰,白灰与普通水泥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3左右(可提前进行调配试验,以使调配的灰粉颜色与砼面颜色一致),不宜拌制灰浆涂刷,这样做易使砼失去原有光泽,修饰应分2-3次进行,切勿急于一次求成。对于面积较大的蜂窝麻面,可用白灰与普通水泥,按适当比例配制水泥浆涂抹,待干后,可用配制好的干灰做再一次修饰,接缝处的漏浆棱角可用磨光机轻轻打磨平整,再用干灰修饰,砂线色差,云鳞状班等缺陷部位可先用砂纸打毛,再用灰浆及干灰修饰。
3、洒水养生
防撞墙应洒水湿养一周,若水分蒸发过快可覆盖不易透气的养生布或塑料薄膜保水,气温较高时,宜多洒水,始终保持砼面湿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撞墙施工要做到线型美观,保证质量。需要做好平面线型及纵面线型的控制,克服各种外观质量缺陷,加强施工工艺。加强混凝土塌落度的控制,分层分段振捣,对于底部及阴角位置加强振捣等关键工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梁晓武,公路桥梁桥面铺装及防撞墙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10(05)。
[2]张继亮,公路桥梁桥面铺装及防撞墙施工技术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9(15)。
[3]王尚明,公路桥梁桥面铺装及防撞墙施工质量制约技术[J],科技传播,200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