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实践日趋成熟,规模逐步递增,“以人为本”成为新时代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新版《评价标准》”)的评价内容,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我国绿色建筑领域专家对于新版《评价标准》中涉及的评价内容感知难度的判断,针对感知度低、推广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感知;公众认知
一.引言
1.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使得绿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关注度日趋提升,建筑规模逐步递增,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发展逐步迈上了新的台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个人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2018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展开修订工作,新版《评价标准》于2019年正式实施,对评估建筑绿色程度,保障绿色建筑质量,规范和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发展重点从能源、资源节约转变为对使用者感受的关注。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升公众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度和获得感,成为绿色建筑领域关注的焦点[1]。
2.对人的感受和公众认知的关注提升
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从追求面积和地段等因素上升为对建筑和整体环境使用感受的关注,更加追求便捷、舒适、宜居,生活品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由室内空气质量差、噪声扰民、出行不便等矛盾导致的使用感受不佳的问题日益凸显,使用者难以感受到到绿色建筑带来的实效。
此外,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影响其对于绿色建筑的态度。让使用者切实了解绿色建筑在资源、成本、感受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提高工作学习效率,进而对使用者的环保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保证绿色建筑长期可持续运营的关键。从长远来看,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是公众选择绿色建筑以及二次购置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把握这一点能够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绿色建筑走入公众视野[2]-[3]。
二.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感知调查
1.基于使用需求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
新版《评价标准》关注绿色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落实,形成了以“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性能为主要框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指标体系基于新版《评价标准》,归纳各控制项及评分项的评价内容,构建基于使用需求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共46项。
1.2 指标划分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四项人类基本生活要求,包括安全性、保健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涵盖了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绿色建筑除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还应当节约各项能源、资源,使建筑、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因此本指标体系将新版《评价标准》中的各项评价内容按照“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5部分进行划分。
2.调研对象
考虑到指标体系的综合性,也为了对目前绿色建筑运营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邀请全国各地区、各专业的绿色建筑领域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调查。
3.问卷设计
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上述构建指标体系的感知难度调查,分为“可直接感受到该项指标”、“可通过其他途径(仪器仪表、社区宣传公告等)了解该项指标”和“日常很难感受或获知该项指标”3个等级。第二部分是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主客观问题,包括“绿色建筑应具备的特征”、“绿色建筑推广影响因素”等。第三部分是填写人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从事绿色建筑领域工作的时间等。
4.问卷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进行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79份。选取从事绿色建筑领域工作一年以上的专家答卷进行处理,最终可供进一步分析的问卷数量为58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对于新版《评价标准》涉及的46项指标的感知方式判断见图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专家认为“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指标大部分可由使用者直接感知。从总体来看,46项指标当中有18项无法直接被使用者感知,尤其是“可持续性”指标,使用者难以感受到“四节一环保”的优势。借助可视化、数据集成等高新技术能够实现对建筑环境的监测和控制,将使用者感受不到的指标变得可感知、可体验。
.png)
图1 指标感知方式分布
对于“您认为在绿色建筑的使用中,以上哪五项指标最为重要”的统计结果见图2。多数专家认为“建筑结构安全”和“建筑场地安全”重要程度较高,“安全性”、“健康性”与“舒适性”指标的受到大部分专家重视。对于绿色建筑而言,首先应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建筑室内外环境不能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营造较为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png)
图2 绿色建筑使用中指标的重要程度
对于“绿色建筑应具备的特征”的统计结果见图3。“节水节电,应用新型能源”、“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分别得到了84.48%和72.41%的专家选择。人类一生有90%的时间在建筑内度过,因此使用者在建筑中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应当受到关注。
.png)
图3 绿色建筑应具备的特征
对于“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的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见图4。专家认为“公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是影响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的首要原因。在这一
方面,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足占首要地位,运行效果不佳、宣传力度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绿色建筑的购房积极性不高,使用者缺乏对绿色建筑在能耗支出、生活便捷、健康舒适等方面的了解。2019年,丁香医生围绕公众对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展开了广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健康”被96%的受访者列为“最重要的事”,而他们对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评价并不乐观,尤其是90后的健康自评分数仅为6.6分(满分10分),公众的健康诉求愈加强烈。把握这个机遇,让公众从自身的视角来了解绿色建筑的优势,是提高公众参与,推动绿色建筑普及的关键。此外,加大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持,对于提高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可度也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png)
图4 绿色建筑发展推广的影响因素
四.结论及展望
提升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感知,能让使用者感受到绿色建筑的实效和幸福感,推动绿色建筑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专家学者对新版《评价标准》感知难度的调查数据,发现健康、资源节约、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不易被使用者感知和了解,现有的指标体系在感知方面仍有可优化之处,从而为后续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清勤,叶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编制概况、总则和基本规定[J].建设科技,2019(20):31-34.
[2]潘嘉凝.从公众环保行为驱动看绿色建筑[J].绿色建筑,2016,8(03):82-85.
[3]Green Building Pro-Environment Behaviors:Are Green Users Also Green Buyers?[J].Sustainability,2017,9,1703-1715.
课题基金:
1.住建部与北建大开放课题(UDC2017030912)
2.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6PTGCCX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