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绘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侯毓勇
[导读]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大堡镇初级中学,甘肃 陇南 746504
        摘要:绘画是造型表现的重点,而“手绘线条图像”难点在于写生前的正确观察上,其观察的细致准确程度直接决定造型表现的成败。唤醒学生表现欲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关键词:教学  观察  培养  能力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注意某个事或物,并试图更深入认识该事或物的过程。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价值,它是学生获取更多关于身边事物信息、丰富表象、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基础,对于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奠基意义。没有正确的观察和思考就无法完成写生,达到绘画训练的目的。绘画课在整个美术课程中占主要地位。现行“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手绘线条图像”放在每学期的第二课,其主要练习方法是对观察写生。所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十分重要。
        笔者根据学生绘画写生中常见的问题认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一、唤醒童真,激发兴趣,化心动为行动。
        用“绘画”表达自己心情是人的天分之一。人对物象的认识和对情感的抒发从生下来就开始了,只不过开始是一种无意识行为,涂鸦就是典型表现。
        七年级美术课上老师问学生:让你画一个杯子,你会画吗?绝大多数学生很肯定地回答:“会!”“那就画一个杯子”。不用一分钟就完成了:“上圆口,下平底,左右用两条竖线连接”。经过教具演示、学生观察、老师提醒,学生才发现:一个透明圆柱状玻璃杯的上口下底,从圆到楕圆的变化是同时发生的,与原来认识的概念性“杯子”不一样,这样无形中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兴趣和好奇心才是激发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最好“针剂”。现实中任何事或物都会随着时空变幻而不同,因而也充满了新鲜、好奇和无限的遐想。学生从被动地概念性的认识事物向主动地有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转变过程,自然地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效果会更好。比如有些男生爱刀枪机械车辆;有些女生却喜欢花草衣裳芭比娃娃。那我就在布置写生练习时兼顾学生的爱好,指导学生观察方法,消除学生画地丑惹人笑话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动笔表现,把自己真实看到的画出来。只有行动起来才有发展进而提高可能。
        认真观察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习惯。学生很容易满足于“我已经认真细致观察了”。但是,画一篇树叶,不光要观察叶子的轮廓,还要分清并区别开正反面叶脉的不同。画桌椅板凳只注意前后左右上下结构关系,而没注意到相同高度桌凳腿子前后远近、高低长短的透视关系,这都不能很好地表现物象。让学生从无目标认识事物逐渐转变到有意有目的观察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认真细致的观察会产生更多的信息量,如何从这些信息中选择有用的成分还是需要长期多次练习,虽然这个转变过程难度较大,一旦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这是有益终身的能力。
        二、感知“深度”,突破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屏障。
        如何把观察者看到的立体物体,表现在平面的材料上,这是写生乃至绘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与素质。任何物体都是立体的,一张纸也不例外,只是厚度太小被忽略而已。要在平面二维材质上表现出具有三维空间物体的立体感,难度就在“深度”的表现上。一般写生表现在平面的纸张,板材,墙面上。在观察中由于眼睛的“自动对焦”功能,在近处看到物体的“前”与“后”没有多大区别,画在纸上时就没有“深度”感,自然没有立体感。解决此矛盾的方法无非就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看透”立体的物体。

“看到”内在结构,多画多练。通过有意突出并强化前后线条的粗大与细小、清晰与模糊、强烈与柔弱、前进与后退以及光照明暗变化等等训练,逐渐体会立体感中“深度”的表现方法,久而久之写生时自然就注意立体感了。
        三、扬主抑宾,分清主次,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不同项目的写生训练要目标明确。画凳子的目的是观察结构;画石膏几何体的目的是理解表现简单物体所受光与影对立体空间表现的作用;画色相环可以认识颜色的三原色以及相对应的色彩关系,分清冷暖,还会学习调颜色,但不要希望一次性地掌握所有的功能和作用。在不同阶段的作业中重点目标应该不同。在“立体空间表达”的写生作业中,有学生选择画酸奶盒,盒子的形都没画准确,但盒子上面印刷的说明文字给你写的清清楚楚(尽管不符合透视规律),其根源就在没分清主从关系。这些现象很普遍,写生中经常遇到平均用笔甚至反宾为主的现象。对单个物体写生时要分主次,多个物体组合更要分清主次。两个以上的物体组合要在矛盾对立与和谐统一中体现出主从关系。宾就是宾,主就是主。宾服务于主,主领宾从,绝不混淆。
        在“在手绘线条图像——多视觉表达”课写生中画摩托车或自行车时就出现了不知从何下手的问题,原因是细节太多。教师提示:先考虑在纸上画多大(构图)再遵循从总体到局部的原则:从大到小,从总到分,从简到繁。不要从头到尾,从左到右地画。通过反复强调和练习,逐步养成正确观察习惯,在后来的写生课中,那种不知从何下笔,拖沓费时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
        四、“看透”物体,理解透视原理,正确运用方法。
        “远小近大”是普遍的透视规律。能看到物体是因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并在视网膜“平面”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实像,其大小只与进入眼睛光线夹角有关系:夹角越大,像就越大。同高的楼角线,与观察者越近就“感觉”越高。(观察火柴盒式的房子比观察火柴盒效果更明显。)中国画中“近尺远寸”就指这个透视规律。据此延伸到同是平行线条(例如房檐与地脚线;同高的人行道边树),与观察者越近越“高大”,越远越“低矮”。“远小近大”是透视中很重要的依据。这些在表现室内家具布置设计,街市场景写生等方面显得十分重要。同一物体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象也会发生变化,这是视点位置与被观察物体位置的关系变化产生的。走出教室,实地观察,分析讲解是正确理解透视现象最有效的途径。虽然没必要引入这些概念,但在观察事物时要注重它的存在。
        五、去“伪”存“真”,透过表象,正确处理光、影与色彩的关系。
        色彩往往掩盖了物体内在本真,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容易被物体复杂的外形和表面的色彩所吸引。再加上光影造成的干扰,初学者很难确定从何下手。当学生看到表面很复杂的物体,而不知道从何下手时,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可以用单眼来观察,甚至将眼睛迷成一小缝,以减少进光量,淡化眼中成像,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再结合复杂物体分解为简单物体组合的方法,抓住主体物的轮廓线进行描绘,进而细化丰富,可快速进入写生状态。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只有带着目的和任务进行观察,提高责任心,才会对自己的观察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提高观察力,为下一步造型表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  主编:刘洪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书刊号:ISBN7-81056-873-6/G.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