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能力不只是在数学课堂上计算需要,在生活中也经常需要用到数学计算,所以计算能力可谓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在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是锻炼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于题目的理解要求比较简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数学学科素养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与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学科;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在现代社会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要重视起来。为学生日后进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1]。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过于注重让学生练习计算,忽略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这非常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那么,基于数学学科素养下,应该如何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所谓的计算能力,指的是需要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要求去进行计算,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熟悉掌握计算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计算遍布在我们身边。因此,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产生计算的欲望。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设计生活中的情景,导入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融入到课堂中,知识点与生活情景相互融合,贴切生活,学生容易接受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题目的讲述贴切生活实际,教师即可针对这些题目来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2]。
例如:“在儿童节,教师吩咐班长米米把50个糖果分发给25名学生,那么,每位学生能分到几个糖果呢?”通过这样的情景讲解计算知识点,引导学生产生计算的欲望,小学生们会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情境教学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激发对数学计算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质量。
(二)善于借助有用的学习工具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借助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如三角板、正方体模具、圆规等,这些学习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
往往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比算术更难理解,对于一些偏科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过程中的理解往往是蒙的,不知道从何而起。在这时,学习工具将指引学生的解题方向,明白计算过程中的道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三角尺进行测量,可以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小学生正确认识到角的测量和蕴含的道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借助有用的学习工具,有助于方便快捷的培养计算能力。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来辅助计算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虽然农村的条件有待完善,但是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借助互联网,寻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情景教学动画,在计算课堂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营造氛围,确保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三)适量的计算练习
掌握计算能力的基础运算规律和运算道理之后,需要适量的计算练习来加以巩固,学习数学一定要注重多练习和多做题。同样的类型题,计算方法和计算思想类似。所以计算练习一定要适量,并不是做越多越好,要结合着不同的题型进行练习,结合自身学习基础来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习题的时候,最好“先简后难”,不同难度的题目所起的成效不同,简单题目的练习,是对知识点的二次巩固,比较难的题目是对知识点的查缺补漏。因此,基于数学学科素养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不要用题海战术来教学,重视适量的计算题练习。适量的练习对培养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很是重要,适量的题量既能达到效果又不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四)融入生活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最主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把计算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开始引导学生时,可以设置生活情景,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基本算法和计算道理,引导他们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
例如,以乘法计算教学为例。题目:在现在炎炎夏日,要去市场去买西瓜,家里一共5人,1人大概能吃0.3千克,大概要买多大的西瓜?通过这种把计算带入生活,极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兴趣,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理念,保障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学科素养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采取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掌握计算能力培养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策略有效探寻[J].中外交流,2018(51):406-407.
[2]郑素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计算能力"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