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全能型教师,以教育而生,拒绝靠教育而生。课改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随机应变,打造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新课程。广大干部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在逐渐改变,课改工作持续发展。新课程毕竟是新事物,各项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教师们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将具体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以期能为新课程改革做奉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全能型教师转化 教师教育 教学方式
引言
一贯方针,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 一针见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
二、 “绿野仙踪’’新课程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现时期,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多问题,且成效不大,这主要是受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及现存的考试制度等原因的束缚。以下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课改的理解必须透彻
1、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二)、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三)、教师受传统的评价制度的束缚
我们一直倡导上课时新课改精神要体现出来,但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仍是单纯以分数是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比中甘处下风。
(四)、班级规模过大,要耗费教师较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都有50——80个学生,并且很多教师不止教一个班,要同时教几个班,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 找药方,寻对策
(一)、纠正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误解,使其正确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1、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师开展纠正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只是类别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搞小组讨论、搞活动、搞合作式学习。
2、区分学生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
3、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的指导、提示,明确具体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检查和反馈。
4、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巩固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而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学方式应当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紧密结合。
(二)、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
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是最科学公正的方式,要更好地反映课改理念、融合课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试制度,尽快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并出台与课改相配套的中考、高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使中考、高考制度与适应新课改的培养成效。如:考试更加人性化,考试内容更有弹性,建立跟踪式的录取制度。
(三)、加快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教师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做法。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评价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解决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地实施课改。
(四)、逐渐实施小班化教学,增加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还不具备全部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学靠拢。另一个对策是增加师资,一个教师只教一个班,使其有足够的精力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虽然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但是,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来。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课改必然会成功。
【参考文献】
【1】 蔡守龙;教育重建与课程改革——“校本”的背景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期
【2】 曾瑜,王德清;略论现行教师新课程培训[J];教学与管理;2005年15期
【3】 王爱菊、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4】 王景清《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