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由于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将之内化: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校园、家庭和社会、大自然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自主探究能力、兴趣。
一、学生自主探索的情感动力---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不竭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将是积极主动的,高效的。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处于厌倦、被动、抑制的状态.将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在引导学生研究变色花时,我手持一束素洁的白色纸花问学生:“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啊?”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又问:“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吗?”待学生们猜测后,我说:“现在呀,我就要把这朵白花变成我喜欢的颜色!”我用装有酸碱指示剂的喷壶向花喷水,学生们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了!他们不禁发出一片赞叹之声。
“想不想也做一朵自己能变色的花呢?”
“想!”
“好,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变色花 的秘密吧。”
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十分强烈,后续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途径---实践
难易适度的探究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条不稳地进行,也有利于学生们探索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现象及规律.并在实践中把握探究方法,掌握具体技能,形成良好品格。教师要善于针对学情调整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
《移栽植物苗》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一项是“完成扦插月季苗的移裁任务,能熟练地完成移救操作"。对于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学生们来说,这个目标难以完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我将难以获取的扦插月季苗更换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较易成活的吊兰幼苗,并号召学生从家里带来长有新枝的吊兰。课堂上我现场指导移取吊兰新枝的方法,回家后学生运用这个方法亲手从吊兰成株上移取新枝并栽种。
学生把一个生命捧在手里时的内心感受是无比兴奋的,精心呵护吊兰新枝犹如照顾孩子一般。每天学生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流吊兰的成长状况。有的学生特意写了吊兰的成长记录手册:有的学生拍摄了吊兰从新枝到长大,再长出新枝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通过栽种、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了解了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以,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方式---合作
物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学生学习的环境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诸如观察、操作、实验、语言交流等形式,这不仅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造房子》一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设计房屋的草图,计算所需硬板纸的数量和长度;第二课时,根据设计的草图用硬板纸搭建房屋。
第一课时一些小组就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小组成员在设计房屋草图时产生争议,于是他们采取了折中的办法,设计了一个融合全体成员设计意图却无法体现各自设计优势的草图;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未能明确硬板纸数量与长度,导致硬板纸的数量、长度与设计草图不符。虽然我进行了提醒,但设计图中的隐患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全体同学动手实践,这些小组的矛盾凸显出来。有的小组在遇到困难时,坚信如果按照自己的设计搭建房子就一定能成功,因而不愿意做出改变。有的小组没有带来符合草图要求的数量和长度的纸卷.只能根据现有硬板纸搭建一个临时的房子;有的小组搭建的房子因硬板纸劣质而七扭八歪。倒是平时不被看好的两个小组,因为合作无间,所以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成功地完成搭建任务,令其他小组成员羡慕不已。
在评比环节,我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一致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到成员密切配合对完成任务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学生由最初的相互指责,到冷静地分析向题所在,再到客观地评价自身与他人的行为对团队带来的影响,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在反思中成长,在成功与失败中树立了团队协作意识,懂得了分工合作,学会了真诚地交流。相信,在未来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一定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团队合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和创新实践能力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首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立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实验器材和其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认知冲动和兴趣,在科学实践中启发他们的思维,细心地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适时引导他们总结与反思。这样一来,他们逐步学会了调节自身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自主地探究性学习,也能够团结合作学习,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