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串联,让学习遍地开花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贺森 马敏 金虹秀
[导读] 学习共同体”提倡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对话”,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习共同体”提倡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对话”,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通过“倾听”了解对话,通过“串联”引导和推动对话,通过“反刍”来巩固和强化对话的成果,共同体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更高效。
        在“学习共同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教多学、精讲多练,构建高效课堂,让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会融合别人不同的观点,让今天的学习与昨天的学习串联起来、与未来串联起来。
        一、教材与生活串联,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经过多次论证和审核,兼顾到全省所有学情,已经非常优秀,但正是教材的通用性,选取的案例并非学生自己身边的素材,对于学生而言有距离感。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加改变,就教材教教材、就案例学案例,学习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学情、教学环境,以及教材案例中所要呈现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让教材与学生发生串联,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家庭相册初了解》一课时,就以学校刚刚结束的“研学游”为切入点,以“PowerPoint探秘之旅”为主线,案例素材均取自学生身边的事物,激发了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串联,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件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与学生串联,推进互助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常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小组是同学们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同学习重要平台,小组成员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结合教堂教学评价,为了小组的名次和荣誉,大家在紧密合作中,学习了对方的长处,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的同时,组员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互助协作,融合了不同的观点,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串联。


        例如在学习“难忘的入队仪式”一课,我采取分组闯关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在学习任务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向身边同学请教,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模式让合作学习有效推进。
        三、新知识与旧知识串联,降低难度高效学习。
        教学新知识时常常需要用旧知识进行铺垫,运用适当的学习迁移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从已知中举一反三,已达对新知的会贯通新,最后顺利地完成任务,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PowerPoint单元时,学习编辑幻灯片作品一课中,我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用Word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课中出现的编辑文本框、插入素材、另存作品等操作。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学习,不但巩固了旧知,降低了学习难度,更培养了迁移学习的能力。
四、现在与未来串联,拓宽视野发散思维。
        信息技术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勇于探索未知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些开放性、有探究价值、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探秘二维码》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二维码的起源和应用,学生探究了二维码的利与弊,以及正确使用二维码等。在畅想二维码时,我引导学生提出了:二维码会不会消失?未来会被什么取代?你会怎么设计未来的X码?等一些列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激烈的讨论,各小组均提出了千奇百怪的想法,激起了探究未来的欲望,纷纷表示课后要继续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1.佐藤学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指出“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善与在教学中扮演好“穿针引线”串联者,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感受信息技术的工具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倾听和发表见解的同时,学会融合不同观点,取长补短。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设计开放性问题和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持续探索,为未来奠基。
        2.课堂教学中串联的有效运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育智慧,它是促使学生深度思考、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多角度的串联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让信息技术课堂学习遍地开花。
参考文献:
《静悄悄的革命》是长春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图书,作者:佐藤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08期《有效反刍,让学习发生跳跃》作者:杨艳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