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趣横生,乐在其中 ——浅谈如何开展园本课程的班本化实施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季梦娇
[导读] 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纸及纸制品不仅是孩子们熟悉的物品
        摘要: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纸及纸制品不仅是孩子们熟悉的物品,更是他们游戏、创作时的好伙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将纸融入到班本课程中,进一步感受到它的独特价值。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更注重从孩子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由小及大,形成连续、灵活、渗透的呼应式课程。通过分析活动开展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来反思班本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
        摘要:班本化课程 课程反思
        纸不仅是我们物质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孩子们通过直接触摸和感受纸的材质,了解不同的纸各自具有的特色,同时也学会了珍惜、节约用纸。因此,我根据班级实际并结合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围绕“纸”开展了一系列的班本化课程的探索实践。
一、班本化课程目标的确定
1.发现幼儿兴趣,关注幼儿需要
        “纸趣横生”这一主题活动是由孩子们带来的折纸产生的。周五,是玩具分享日,子悦带来了一盒手工折纸材料,马上就有小朋友围了过去。他们想知道包装盒上面的精美作品是怎样折出来的,都想尝试一下。在这之后,我就发现班上的孩子们对“纸”产生了兴趣。常常有孩子带纸到幼儿园来玩,还用纸折出了不同的东西。面对孩子们对纸产生的浓厚兴趣,我觉得可以追随孩子们的脚步,围绕纸生发一系列有趣的活动。
2.基于幼儿发展需要,确定主题活动目标
        在“纸趣横生”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我发现从“纸”生发的内容非常多,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选取既符合幼儿兴趣,又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呢?这成了开展班本化课程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纸可以和孩子们碰撞出哪些有价值的火花呢?
        结合大班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三个活动目标。目标一:了解纸的种类,探索纸的特性和用途。目标二:知道纸的发明、制造过程,尝试再生纸的简单制作。目标三:将纸渗透到五大领域中,开展探究活动。
二、班本化课程活动的实施
        班本化课程强调的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问题为导向,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要强调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因此,在围绕主题目标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始终坚持以行动的视角,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体现班本课程的动态生成性。
线索一:纸类大调查
        我在材料篮里投放了纸金箔纸和蜡光纸,幼儿的兴趣马上被这些色彩各异的纸吸引了。大家围过来,都想先拿到一张“研究”一下。有孩子提醒道:“小心一些!这是纸做的,别撕破了”,“这才不是纸做的,它比纸硬。”听到他们的讨论,我决定先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讨论,让他们有机会去触摸、观察。
        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通过亲身实践,他们对纸的种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发动孩子们留意一下家里有哪些纸,不同的纸用途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纸带来幼儿园一起来记录。当他们回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之后,对纸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查找、收集解决自己的难题,最后,请孩子们介绍自己的观察成果时自然是信手拈来。。
        在纸类大调查这一活动中,我一直采取支持的态度。但是,在解决问题上,并不是由老师一手包办讲出知识点,而是通过收集、调查的方法来启发、引导孩子,我适时地提供一些知识补充的帮助。在这里,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问题解决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线索二:造纸、再生纸大探索
        当孩子们对纸类家族有进一步了解后,他们似乎对纸的兴趣也逐渐减弱了。关注到孩子们的现状,也为了更好地挖掘纸的教育价值,我适时提出问题“纸从哪里来?”
        孩子们对纸的来历发挥了无限的想象,从商店里来、用布做出来、工厂造出来......这下,孩子们来劲了,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围绕纸的来历这一问题,孩子们回家去求助爸爸妈妈,通过上网查找知道了原来很久以前是没有纸的,大家写字只能在石头上、竹子上、布上面,特别麻烦。直到有个名字叫蔡伦的人发明了造纸术。
        “老师,我们画画、做手工,做游戏剩下好多纸都没用了,扔掉好可惜啊......”看来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节约用纸的意义,更注意到废纸的回收和再利用。指南中强调“要以培养热爱生活的幼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废纸再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孩子们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习得知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和态度。“怎样才能把纸垃圾充分利用起来?”对此,我们全班展开大讨论,最终,大家有了制作再生纸的创意。
        为了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制作再生纸的过程,我仔细讲解了如何把废纸制作成纸张,孩子们看后跃跃欲试。我们将废纸投放了生活区,并提供了手动碎纸机,引导孩子们相互合作。孩子们将不需要的纸放进碎纸机中,将纸碎成长条,再利用剪刀把纸条剪的更加细碎。变成纸屑后送至科探区。科探区中,孩子们将碎纸与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运用木钵将纸屑捣烂,制作成纸浆。再把纸浆倒入盆中,用滤网打捞容器里的纸屑,把滤网表面的纸屑摊平整,晾干。造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一件辛苦的事,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纸的来之不易,一定会倍感珍惜。
线索三:班本课程与环境区域有效互补
        纸本身具备的这些探索价值与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初衷不谋而合,将纸引入到幼儿区域活动之中自然也具有极大的实施价值。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操作、体验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给理解和接受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创造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构建一系列能真实有效促进幼儿经验积累、能力发展的课程。   因此,我将纸也融入进各区域中,例如:在科学区中,“怎样让纸站起来”、“小小纸绳力量大”,让孩子们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建构区:“搭建城堡”、“拼搭宝塔”孩子们充满创意。阅读区:制作图书,将喜欢的故事或者自己内心的愿望画进书里。把自己制作的图书共同阅读、互相分享。
        将具有特色的班本化课程融合到五大领域中,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区域活动中。通过相互关联的活动的开展,最终实现课程的班本化。

三、班本化课程实践后思考
        “纸趣横生”这一主题活动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带给我更多关于班本课程的思考。
1.以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为导向
        班本化课程的开展是基于本班幼儿的真实进行的。作为教师,在进行班本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时,应当有所取舍。要区分幼儿的兴趣是否一时兴起,只有当幼儿对一样事情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时候,才具有开展的价值。当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到班级幼儿,并以儿童本位进行课程选择与调整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做到课程班本化。
2.师幼共同构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班本化课程的开发与构建,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应该在明确班级幼儿的发展水平、活动兴趣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师幼互动,进行构建。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课程的组织能力,发展幼儿的共性与个性,关注到幼儿的成长需要。让班本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全员参与的过程。
3.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班本化课程的开展给予了教师开发与实施课程更多的选择权与主动权,但是,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临的困惑与难题也会更多。这就需要教师有更加专业的课程组织能力,更高水平的教学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因此,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重视自己专业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为班本化课程的构建提供保障。
        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指出,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际基础是班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必须从班级出发,从儿童立场出发,去探索适合各班不同儿童需要的,符合各班儿童发展水平的班本化课程。班本化课程不是对现行主题式课程的一种颠覆,而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个性化尝试,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