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建设单位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陈颖
[导读] 摘要:在建筑单位的工作中,施工阶段的管理为工程造价控制难度最高的时间段,所以要通过对于合理控制方案的使用,让最终获得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具有更高的运用精度。
        广州市花都区交通运输局  510800
        摘要:在建筑单位的工作中,施工阶段的管理为工程造价控制难度最高的时间段,所以要通过对于合理控制方案的使用,让最终获得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具有更高的运用精度。基于对建设单位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风险来源的探讨,本文研究了工程造价的具体管理和控制方法,让最终建立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可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建设单位;施工管理;工程造价
        引言:建设单位的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的管理容易失控,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管理失控、人力资源管理失控、设备消耗能源管理失控等,所有的问题积累之后会为最终的结果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在具体的管理中,要通过人员、设备、材料以及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提高具体的管理水平。
        一、建设单位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风险来源
        (一)人员管理风险
        在人员风险管理中,主要是在施工现场阶段一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过高,超出了原有设计标准的阈值,致使人力资源方面投入的总资金量过高,已经超出了原有工程造价的设计标准,自然会导致资金的投入管理失控。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人员的从业素养不能达到要求,其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工期管理失控以及质量管理失控缺陷,让最终建立的人员管理风险急剧提升,自然不利于工程造价的精确控制。
        (二)设备管理风险
        施工过程中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包括施工材料的调配设备、处理设备和加工设备等,这类设备一方面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另一方面本身的日常运维过程需要投入资金。设备管理风险其一是设备的调运数量过多,超出了工程造价设计过程中的数据总量,导致实际产生的成本总额过高,其二是各类设备日常运维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存在的微小缺陷最终转变成了安全问题和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完成缺陷处理工作,会大幅提高实际投入资金成本。
        (三)材料管理风险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材料,包括水泥材料、混凝土材料以及钢材等,并且通常要在一定时间内完全使用,然而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存在缺陷,无法全面精准记录所有建筑材料的应用批次[1]。另一方面针对建筑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和分析阶段存在问题,导致获得的建筑材料无法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的日后维护以及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填补,导致施工过程的资金管理失控。
        (四)方法管理风险
        建设单位当前的实际施工过程会通过大量新型技术的采用、施工技术的升级等工作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以及缩短施工周期,而在新型技术的使用中,需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性系统,比如ERP系统、BIM系统等实现所有数据的收集和利用,探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陷。目前虽然建筑本身施工技术获得了全面化发展,但是相关辅助技术的应用并未能够完全符合要求,导致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无法获得各阶段的投入数据。
        二、建设单位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方法
        (一)管理流程分析
        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中,优先级最高的任务是管理流程的确定,本文的通过对于当前施工过程中,各类工作项目落实方案的明确,最终建立的管理流程图如下:
       
        图1 施工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流程图
        通过施工材料管理、设备管理、人员信息管理都需要根据专业化的工作模式手机相关数据,对于施工中的方法储备,主要是针对辅助性系统的使用,以实现对于所有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使用。
        (二)人员管理方法
        首先要分析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的类型和素养,其次要分析这类人员的实际道德水准,尤其是要探讨在其他施工项目中存在的惩罚信息,最后是针对各类工作人员调配方案的全面研究,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内部衔接度。比如在某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阶段,当前投入的人员为模板的装配人员、框架的建设人员和混凝土的浇筑人员三种,而其中各类设备的操作由专业化的人员完成,所以在人员的实际调配阶段要根据模板的装配人员、钢筋捆扎人员以及混凝土的生产人员让其进入施工现场,并根据工程项目里程碑确定进入的人员数量,仓管系统人员和设备的操作人员需要日常记录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信息,采取的方法为刷卡进入模式,让所有人员都能够在进入之前提交个人信息,以防止过多施工人员同时进入,导致现场管理混乱,并且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额大幅度升级。
        (三)设备管理方法
        在设备的管理中,一方面要求根据已经完成的设计方案将各类设备合理调动,另一方面要求运维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将当前设备的运行信息日常记录到专业表格内,以防止其中存在的缺陷或故障无法被排除。
        比如针对某起重装置,常见的故障包括钢缆和滑轮之间滑槽问题、钢缆的本身破损问题等,由于该设备需要贯穿整个施工周期之内,则要在地基建立工作完成之后现场搭建,而日常工作中,起重机的操作者要研究当前的设备噪声产生情况、振动情况以及其他的操作便利度,并且将该信息反馈给现场监管人员和监理人员,当操作者确定该设备存在故障时,则现场管理人员要将该信息提交给器械的专业管理部门,让其调派专业人员排除故障。
        (四)材料管理方法
        在材料的管理阶段,要求仓管系统在每次资源的入库之前做好检查,并且全面记录该材料的本身特性、生产日期、入库时间和保质期等,并且在资源的每次使用中,都要将该信息记录到已经建立的信息化系统内,让其记录和探讨当前是否存在建筑材料的质量下降问题[2]。比如某建筑工程中,在当年的3月4日采购了一批525#水泥,采购数量为60吨,生产日期为当年的3月2日,保质期为3个月,由于该批次水泥并不属于一次性利用材料,所以在建立的ERP系统中,在距离届满期1个月和半个月分别发出警示信息,在当年的5月2日和5月17日分别发出信息,确定剩余量分别为20吨和8吨,则在后续的工作期间需要制定该水泥的实际利用方案,防止出现大规模超出保质期问题。
        (五)方法管理方法
        在管理方法的革新阶段,需要将所有设备信息和建材信息纳入统筹规划体系之内,之后让获得的专业化管理结果具有可塑性,实际的方法管理中,当前开发出的技术类型包括BIM技术、ERP技术等,若企业要将其合理使用,需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模式,让现场监管人员和监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获得重要的数据,并提交到数据平台之内,以了解当前实际投入的成本是否超出设定标准值,发现存在缺陷时要第一时间调整,后续的工作方案可以和设计系统施工系统共同研究,以给出今后的管理标准优化模式。
        结论:综上所述,建设企业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问题来源包括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材料管理和方法管理水平不足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针对各类新型技术的使用、施工数据的记录精度、专业化管理方法的全面革新等,同时让管理规划工作模式具有更高可靠度。
        参考文献:
        [1]王泽.浅析建设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四川建筑,2019,39(04):292-293.
        [2]肖波.浅析建设单位工程造价人员在施工阶段的管理重点[J].四川水泥,2019(08):2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