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开展红色教育对于正处在性格形成和成长重要阶段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习总书记一再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我们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资源开发、教育教学为阵地,以少先队主题活动为扩展,因地制宜,全面覆盖,努力营造以红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学校红色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之根本。
(一)双基并驱,建构红色教育圈
校内红色基地:学校形成了“两史一情”馆、少先队室、红领巾广播站为骨干的红色教育基地格局,通过图片、展板、书籍等较为固化的红色教育宣传,加强了学生对党史、国史、队史的认知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梳理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校外红色基地:我校以“红色筑梦”为主题,依托毛泽东像章纪念馆、甲午海战场、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区博物馆、峰山烈士陵园等基地资源,分年级设置了系列研学活动,通过开展“吟诵毛泽东诗词”“搜集毛主席的红色革命故事”“战场竞技、救护赛”“吃忆苦思甜饭”等,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红色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使学生们感悟红色力量,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还倡导开展亲子红色研学活动,各家庭可依据自身条件带领孩子到各种革命纪念馆、党性教育基地、革命根据地、英模人物故居等参观学习,建构更大的红色教育圈,让学生既了解了历史,学习了知识,也受到了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格教育。
(二)主题活动,筑牢红色教育路
活动是德育的主要形式,只有开展经常性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才能使革命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才能将红色教育之路筑牢。
德育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进行红色教育的合理分层,细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走进烈士陵园、探秘“九一八”、红歌演唱比赛等,把自己的成长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另外,“开学第一课”“一年级入队礼”学校都要进行红色专题教育,通过讲党旗、国旗、团旗、队旗故事,传递四面红色旗帜,让学生人人心存感恩,满怀爱国情结。
阅读主题活动:学校开展红色经典百日诵读活动,通过年级好书推荐的方式,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阅读红色经典名著,微信朋友圈晾晒读红色经典的音频、照片或体会,在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展示和评价的同时,也向社会、家长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在读书引领中晕染革命底色。
学校还举办了以红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读书节”:在“读、讲、演、写、画”中,学生学习红色经典,继承革命传统,铸就理想信念,从生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知,使爱党爱国思想真正进入头脑,融入心灵。
(三)融合学科,夯实红色教育情
整合课堂教材教学:学校要求教师把红色教育全面融入日常教学,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中原有的红色元素,深入挖掘暗含的红色教育资源,让红色教育随机、无痕地渗透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科育人。我们梳理了各年级语文、思政、音乐等学科教材中有关英雄人物、红色文化、革命传统等素材50多个以及学校开发的体育游戏中的相关素材分年级列入到课程实施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红色教育,引领学生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纳入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将“访红色足迹,传家乡文化”的研学活动,分年级、分梯度纳入到五个年级的红色筑梦主题中,针对低中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了具有层次的实践活动要求,在寻访与探究中深度挖掘红色内涵,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在研与学相融合的活动中,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让英雄精神融进血脉。
融入思政大讲堂:学校把红色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依托教材开发系列微课,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敬畏生命、遵守规则等道德与法治教育;二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树立“大思政观”,推出网络思政大讲堂,引导教师主动当好革命历史英烈故事,红色精神的主讲人、传诵人、传播人,引导学生深刻思考,感受责任与使命,引领学生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引入云端视听课堂:为推进红色教育网络力度,学校通过“云端观影”,向学生推荐《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建国大业》等红色影片,引领学生寻伟人足迹、赏伟人品格;通过“红色声波”,以文字为载体,以声音为方式,让师生随时随地接受红色教育熏陶,使红色教育显得深厚而又可触。
总书记说:“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我们把实小学子必备的“德育素养”,贯穿在整个红色教育过程中,把“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命脉,使“红色精神”成为学生生命底色,指引和激励学生在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中,将红色文化与自己的言行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兴盛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