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张志国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通过融入通识课程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运兴、民族强都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党从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我国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写到,“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对学生课程学习以及思想传承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深化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能够为课程思政所用的资源数不胜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融入课程,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教学资源,让思政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筛选出适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致,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另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科学地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逐渐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入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中,在讲授中结合时代特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形象的展现给学生,使大学生全面掌握被广泛传承的经典传统文化,从而积极、主动弘扬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获得了思想政治的提升,也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达成双赢的教学方式。
二、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发展、知识结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重大,他们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岗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靠他们去传播和发扬光大。因此必须不断丰富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尽快培养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骨干教师。
        高校应该培养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骨干教师,定期组织广大教师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高校要把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落到实处,需要有一批既有高专业造诣,又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能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先进理念、丰富思想和有效方法推进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此外,高校还要切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增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人生态度、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到道德自律,躬身实践,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大学生良师益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人格示范作用。
三、借力互联网平台,发挥校园文化的熏染陶冶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己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的网络服务充斥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已然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便利。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实效性,要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便利的信息,所以高校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意义重大。可以开发网络教育的新天地,在校园网站中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属页面,将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相结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形象地展现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度的目的。
四、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发挥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在文化理论上做文章,闭门造车不利于学生对文化的吸收,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创建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着眼于吸引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适合他们的接受方式,传统照本宣科和灌输式的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应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高校可以组织古典文化演讲活动,从而带动大学生温习古典名著;也可以开展学习交流会,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展古典文艺活动,以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发起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在节日期间,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得以展示到我们面前;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实践等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人历史古迹、纪念馆等,使高校学生切身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高校也可以发起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组织,如布艺社、书法社、戏曲社、武术社等来扩展大学生文化活动的范围。开展大学生国学经典朗诵会、大学生相声比赛、大学生古典诗词征文比赛等,调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裕良 .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7).
[2] 郑洪 .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分析 [J]. 智库时代,2019(30).
[3] 于淼 .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分析 [J]. 智库时代,2019(21).
[4]王菊花.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J] .人民论坛,2018(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